第四章 夢想要靠自己去實現 為自己的未來規劃航向

托馬斯·約翰·沃森(Thomas J.Watson),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創始人。1896年進入美國“全國收款機公司”擔任推銷員,1914年進入計算製表記錄公司(CTR)任公司經理。1924年改計算製表記錄公司為IBM公司,成為IBM的創始人。1956年,老沃森去世。

老沃森是20世紀前半葉偉大的企業家之一。作為一名銷售天才,他說服商家們放棄分類賬簿而使用穿孔卡這種原始的會計機器來計賬,使IBM聞名遐邇。但是,把IBM引入計算機行業的是他的長子小沃森。

1956年,小沃森取代父親成為IBM首席執行官後,他領導公司度過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長期的、驚人的迅猛增長時期。他塑造的IBM是美國戰後繁榮時期最膾炙人口的成功故事——每當人們談到美國公司和“組織人”的話題時,他們的腦海裏就會湧現出這家公司。到1971年小沃森離開IBM的時候,公司已經徹底擊敗了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和斯佩裏-通用自動計算機公司(Sperry-Univac)這些同行業的競爭對手。無論是規模還是地位,它都超過了這些曾一度主宰美國商界的老牌大公司。在他任職期間,IBM為股東創造的財富超過了商業史上任何一家公司。這一成就一直延續到20世紀90年代,因此,在1987年美國《財富》雜誌宣布,沃森是“當代最偉大的企業家”。

老沃森的成就是偉大的,但對於他來說,令他更為欣慰的應該是他的兒子:小沃森——為IBM錦上添花的偉大的企業家。正是老沃森獨特的教育和以身作則的風範,成就了IBM家族的輝煌。老沃森並沒有給小沃森什麽特別的照顧,但是給了小沃森一個最為關鍵的忠告:

“一個人的成就通常不會高於他的夢想,就像一座房子不會蓋得比它的設計圖更好一樣。你的人生將達到何種高度,取決於你有怎樣的夢想,以及你的夢想在你的人生中是否居於支配地位,並引導你的行為。”

沃森童年的小馬車

成功的企業家們超出凡俗之處,在於他們敢於夢想,並忠實於夢想。他們堅定不移地行走在通往希望的道路上,不會因生活際遇而偏離自己的軌道,也不會在外界**麵前左顧右盼、瞻前顧後,這樣,他們的注意力被有力地集中起來,指向一個目標,從而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

在沃森童年時,有一件事讓他記憶深刻。一次,他和夥伴們在馬路邊嬉戲玩耍,一輛漂亮的馬車趾高氣昂地掠過泥濘的道路,濺起的泥水弄髒了他們的臉和衣服。沃森用手擦擦臉上的水漬,看著遠去的馬車,下意識地握緊小拳頭,暗暗發誓:我將來一定也要有這麽一輛車!

這輛馬車屬於一個成功的商人,在當地人眼裏,它是權力和身份的象征。一個伐木工的兒子想擁有這樣一輛馬車,簡直是癡人說夢。

但沃森相信這個夢。他沒錢、沒背景、沒學曆,但他有夢想,並願意為他的夢想付出努力。他認為這已經足夠了!

沃森做過幾份臨時性的工作,因為薪水少,都很快便放棄了,後來他做了一名沿街叫賣的推銷員。這份工作很辛苦,但如果幹得很出色的話,收入也不低。沃森從不懷疑自己的能力。

沃森雖然一門心思賺錢,卻沒有損人利己的念頭。他認為,依靠不正當手段獲得成功,是不值得別人尊敬的。他的基本原則是:“一筆好的生意應該使買賣雙方都受益。”

沃森總是從對客戶有益的角度來考慮自己的推銷方式。當時美國的農戶都不富裕,想購買鋼琴或縫紉機一類貴重商品,現金卻不一定充足。於是,沃森允許他們用牛、小馬、燕麥來支付賬單,他再將交易所得的家畜和農作物弄到市鎮上去出售,換回現金。這樣做比正常交易辛苦一倍,但生意做成後,買方賣方都高興,這使他的客戶群越來越大。

沃森是本地最好的推銷員之一,收入卻不如他所願,每周僅12美元。這點薪水,是買不起馬車的。他由此想到,業績固然重要,但還需要有一位慷慨的老板。於是,他毅然辭掉工作,隻身來到布法羅城找機會。在這裏,他受雇於一個名叫巴布羅的股票推銷員,此人表示可以按一定比例給他提成。沃森幹得很賣力,業績也很好。一年後,正當沃森為即將到手的大筆提成暗暗心喜時,巴布羅卻卷款而逃,帶走了所有的錢。這樣,沃森白忙一場,兩手空空。

鑒於這一教訓,沃森認為,他不僅需要一位慷慨的老板,更需要關注這位老板的人品。本著這種想法,他花了很長時間尋找新工作,最後受雇於信譽卓著的現金出納公司。他的老板叫帕特森,被譽為“現代銷售之父”,深諳經營之道。在帕特森指導下,沃森很快成為公司最優秀的推銷員,他的職位也不斷提升。十年後,他躍升為公司副總經理。他的收入很高,擁有馬車絕無問題。不過時代變了,擁有一輛轎車才是新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於是,他擁有了自己的小轎車。他童年的夢想實現了!

然而在沃森心目中,擁有一輛車早已不是“出人頭地”的全部內涵,他有了一個更大的夢想:要成為老板,創辦一家比現金出納公司更大的公司。沃森毅然放棄高薪職位,向帕特森遞上了一份辭職報告,帶著妻兒來到紐約,尋找新的機遇。他的擇職條件很高,薪水和職位固然是考慮因素,但他更需要一份值得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他拒絕了許多公司的邀請,其中包括一些令許多人向往的知名公司。

過了幾個月,沃森發現了計算製表記錄公司。這家公司因經營不善已是負債累累,正瀕臨倒閉。很多求職者都回避為這種公司服務,沃森卻懷著一份天才的激動,感謝上帝給了他這個展示才華的機會。他花了幾個星期時間分析這家公司的處境和發展狀況,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這家公司所生產的產品都是辦公自動化工具,具有廣闊的前景。

於是,沃森加入到計算製表記錄公司,成為其中一員。自此,他開始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創業之旅,並將這家小公司逐漸培養成了走在世界前列的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他還連續多年擔任國際商會主席。沃森實現了他人生最大的夢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全世界的尊重。

人人都有夢想。可是,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夢想隻是一種胡思亂想的幻象,因為連他們自己都不確信它的真實性;夢想隻是精神生活的自我安慰,而沒有在他們的行列中取得主導地位。由於沒有行動作支撐,夢想的圖景永遠不能變成現實的結構。之所以會成功的人,他們總是讓夢想支配自己的行動——渴望尊重,就應該有讓人心悅誠服的理由;渴望財富,就應該有為之奮鬥的決心……他們願意為夢想付出努力,所以,他們終能心想事成。

要永遠忠實於自己的夢想

沒有目標的活動無異於夢遊,沒有夢想的生活隻不過是一種幻象。許多人把一些沒有計劃的活動錯當成人生的方向,即使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由於沒有明確的目標,最後還是哪裏都到不了。

要攀登人生山峰的更高點,必須要有實際行動,但是首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的地。沒有明確的目標,一切都隻是空中樓閣,望不見更不可及。如果我們想要使生活有突破,確定目標很重要,隻有設定了目標,人生之旅才會有方向、有進步、有終點、有滿足。

然而在生活中,有不少人缺乏明確的目標。他們就像地球上的螞蟻,看起來很努力,總是不斷的在爬,卻永遠找不到終點,找不到目的地。沒有了目標,活動就沒有焦點,隻會讓自己白費力氣,得不到任何成就與滿足。

有一位大學生經常在報紙上發表作品,他從事新聞工作的天分很高,有這方麵的潛力,但他在畢業時卻沒有選擇從事這個行業。他覺得新聞工作就是報道一些瑣碎的事情,沒有發展機會。可是5年後,他卻不無懊悔地說:“老實說,我現在的待遇也不算低,公司也有前途,工作又有保障,但是我壓根兒心不在焉,我很後悔沒有一畢業就參加新聞工作。”從這位學生的身上可以看出,他對於現在的工作沒有熱情。一個人對自己的工作缺乏**,那麽將來在本行業就不會有什麽前途。

如果這位學生當初投入新聞行業的話,或許他早就小有成就了。

他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發現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確定事業的目標,因為有了目標才會成功,目標是促使你有所成就的真正動力。

威廉姆斯·瑪斯特恩,一位非常傑出的心理學家,他曾經向3000人問過同樣的問題:“你為什麽而活著?”結果表明,有94%的人說他們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94%啊!正如有句諺語所說:“每個人都會死,但並非每個人都真正地活著。”瑪斯特恩的調查也不幸地證實了這一點。許多人過著如梭羅所說的“寧靜的絕望生活”,他們忍耐、等待、彷徨,期望他們的人生目標在某個神靈的激發下瞬間降臨。同時,他們隻是在生存著,重複著生活的機械動作,從未感受過生命的精彩。他們看著自己的生命之光迅速地飛逝,變得越來越恐懼,害怕自己還沒有體會到任何真正的喜悅和生命的內涵,就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設定明確的目標,是所有成就的出發點。那些94%的人之所以茫然地生活著,就在於他們沒有設定明確的目標,並且也從來沒有踏出他們的第一步。

當你研究那些成功人物的事跡時,你會發現,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明確的目標,都會定出如何達到目標的計劃,並且花費最大的心思和付出最大的努力來實現這個目標。

美國著名詩人弗洛斯特在第一次接觸到雪萊的詩時深受觸動:“啊!這個東西正是我所要的。”他覺得自己與雪萊的作品一見鍾情,以至心心相印。他不但找到了指定的讀物,還找到了圖書館中收藏的所有英國詩集。讀了雪萊、濟慈等人的詩集之後,越讀越覺得詩才是他選擇的目標,從此他邁向了詩壇,自己的詩作發表後,便一發不可收。

人們一般都知道,優秀的企業或組織都有10年至15年的長期目標,毫無疑問,一個人也應該從這樣的企業規劃與發展戰略中得到某種成功的啟示:為自己計劃10年以後的人生事情。如果希望10年以後變成怎樣,那麽現在就必須朝這個方向發展。

人生羊皮卷

一個心中有目標的人,就可能成為創造曆史的人;一個心中沒有目標的人,隻能是個平庸的人。

目標絕對重要,它不但調動我們的積極性,而且激發我們的人生。你應該從今天就開始製定目標,為自己的未來而規劃航向。思想家羅伯特·F·梅傑說:“如果你沒有明確的目的地,你很可能就走到了不想去的地方。”因此,你應該盡一切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要原地轉圈或盲目地走到自己不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