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同步成長很重要

事實表明:家長和孩子同步成長很重要。

“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一個優秀孩子成長為優秀人才的背後,往往能看到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痕跡。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總認為家長就應該高高在上,孩子就應該服從家長,聽家長的話。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家長又怎麽能與孩子一起成長呢?

在某個幼兒園,新學期開始時,在新來的一批孩子當中,有幾個孩子有不愛睡午覺的習慣,針對這一情況,老師想了一個辦法,把他們的床都靠牆放,午睡時就讓那幾個孩子麵朝牆睡。老師覺得,這樣一方麵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分散,另一方麵還可以減少他們與其他小朋友說話的機會。沒想到不到一個星期這種方案就失敗了。

有一天,午餐散步活動結束後,老師正帶孩子走向睡眠室。突然,一個叫欣欣的孩子跑到老師麵前說:“老師,您別讓我對著牆睡覺了好嗎?我對著牆睡覺心裏難受。”當時老師愣了,彎腰抱起她說:“那好吧,老師不讓你對著牆睡覺了。”他聽了老師的話很高興,還把這件事告訴了身邊的小朋友。看到欣欣的舉動,老師心裏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晚上回家後,這個老師在想白天孩子說的話。於是她做了一次試驗,把家裏的床搬到靠牆的一邊,然後側身對著牆躺下。這時她才感覺到真的很不舒服!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感。順著牆往上看,那牆顯得很高很高,而且像是要倒下來,於是心裏就更加不舒服了。原來對著牆睡覺是這樣的感覺,老師意識到自己真是大錯特錯了!

第二天,老師早早來到幼兒園,把那幾個不愛睡覺的孩子的床,全部搬離了那麵高高的牆,重新擺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家長要放下架子,與孩子一起經曆生活的歡笑與淚水,孩子才會健康快樂地成長。心理學家黑爾加·吉爾特勒說過:“如果你放棄權力,放棄你的優越感,那麽你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機會就更大。”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家長應該把自己與子女擺在平等的位置上。

與孩子一起成長,還表現在家長要與孩子一起學習,甚至在某些時候虛心地向孩子學習。

當孩子遇到問題或出現錯誤時,家長應該通過教育讓孩子明白事理,改正錯誤。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長處和優點,而自己卻不具備時,家長就應該主動扮演受教育者,向孩子請教,向孩子學習。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我們從中可以看到,能告訴你做人之道,向你傳授學問,幫你解決疑難問題的人,皆可稱之為師。

在現如今這個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的時代,家長已經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在一定程度上,孩子獲取的信息量可能遠比家長大得多,此時的家長就應該放下架子,明智地拜孩子為師,向孩子學習自己不懂的知識。家長虛心向孩子學習,本身就是給孩子最好的讚揚、鼓勵、賞識和尊重。

一個媽媽在家長學校聽完教育專家的課後,決定采納專家的建議,向孩子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

回到家後,這個媽媽對自己初中一年級的兒子說:“我想學習英語,我們單位要求每個人都必須英語過關,否則不給漲工資。我這些年沒動英語,都忘光了,你來幫助我,教我英語行嗎?”

兒子聽到這話,既覺得新鮮,又有些誠惶誠恐,他不好意思地對媽媽說:“我的英語不好呀,我怕教不好你。”

媽媽說:“你總比我強呀,我就從你們初中一年級的開始複習,我快點補課,有不會的就問你,等到我補到和你一樣進度了,就由你教我。好不好?”兒子說:“試試吧!”

媽媽的單位也的確要求員工掌握英語,於是,她真的開始認真學習。她每次問兒子都表現得很虛心,而且還時不時地誇獎或感激兒子,這讓兒子非常上心,他覺得自己有責任教好媽媽。

為了能更好地教媽媽學習英語,他的學習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變,經常請教了自己的老師,學習英語越來越努力了,成績也不斷提高。

拜孩子為師不隻是激發孩子學習熱情的好方法,同時還是讓孩子接受我們的好方法。在拜孩子為師的過程中,家長與孩子可以像多年深交的老朋友,無話不講。更可喜的是當孩子是我們的老師時,他的自我控製能力會增強,同時還可為家長提供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意見和建議。

除了和孩子一起學習、陪伴孩子成長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完全可以邀請孩子做自己的小幫手,讓孩子幫忙做一些家事。看到他們做得好的地方,就向他們請教,讓孩子來教我們,這時孩子會非常得意,會幹得更起勁。當孩子和我們一起做完事情後,應當真誠地表示感謝,讓孩子知道他的幫助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家長千萬不能因為孩子能力不足,認為他越幫越忙而拒絕他或敷衍他,這樣最容易打擊孩子的熱情和積極性。孩子是在鍛煉中成長的,與家長合作的愉快經驗,有助於指導孩子與他人的合作,培養他們良好的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