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一起分享

“一份快樂與人分享,就會變成兩份快樂;一份痛苦兩人分擔,痛苦就隻有原來的一半。”父母要學會與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在分享的過程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才會越來越親密,心與心才會貼得更緊。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心理體會,自己的喜怒哀樂總想和人一起分享。我們成年人有和人分享的心理需要,同樣,孩子也需要人與他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讓我們就以下的場景作比較:

場景一:

孩子在學校和同學鬧了別扭,心裏正煩亂著,回到家後沉默不語。

家長A:“到底發生什麽事了?你快說呀!”

家長B:“你不想說一定是有原因的,沒關係。你什麽時候願意告訴我了,我都會為你分擔的。”

場景二:

孩子考出了好成績,心裏很高興。

家長A:“就這樣的成績把你美的。快複習去,下次考個全班前五名。”

家長B:“你真棒,有進步!”

場景三:

孩子抱怨說:“今天作業真多,難道老師要累死我不成!”

家長A:“這點作業算什麽。你太懶了!”

家長B:“是嗎?你大概多長時間可以完成呢?你能不能一邊洗澡一邊思考作業怎麽寫?這樣也許可以做得快一點。”

家庭應是充滿理解信任、能夠讓孩子身心輕鬆的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這樣孩子才會覺得家長是可信賴的朋友,樂於和家長交流商討,從而有利於孩子形成開朗、坦誠、堅韌等的良好心理素質。家長A總以大人自居,一點都不懂得體諒孩子的心情,而家長B則十分開明,時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同孩子一起思考問題,懂得與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

日本作家森村誠一說過:“幸福越是與人分享,它的價值便越會增加。”所以說,“分”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實現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享”的人是快樂的,因為他感受到了真愛和友誼。

分享是快樂的大門,學會分享,你就進入了快樂的城堡。

獨享是痛苦的大門,隻會獨享,你就走進了痛苦的泥潭。

分享的回報在很多時候都是生活的驚喜,分享的習慣除了擁有朋友,擁有關懷,還擁有不一樣的體驗和經曆。分享的時候讓我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份純粹的快樂和一種回歸的質樸與真誠,與這個浮躁的社會相比,分享的過程讓大家彼此心裏充滿陽光。

其實,家庭教育的過程就是家長與孩子互相融合的過程,與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意味著家長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製;是平等的給予,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舍。如果因為忙而忽略了與孩子分享情感的需要,也就等於剝奪了孩子健康成長的養料,阻礙了孩子全麵發展的進程,還會給孩子造成性格和心理的缺陷,這樣的家長不管有什麽樣的理由,都是不稱職的。

家長和孩子分享喜怒哀樂,對孩子來說,孩子會感覺到家長對自己的愛,也會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尊重。這樣,孩子不但滿足了與人分享的心理需要,而且知道了自己在家長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他們會更懂得珍惜家長對自己的愛,同時會對家長的教育和引導產生積極情緒。家長和孩子分享喜怒哀樂,對家長而言,因為和孩子分享了一切,對孩子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全麵的認識,從而更有效地實行因材施教,也就不會輕易地對孩子進行批評與指責,或武斷地下結論。因此,家長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無論是對於孩子還是家長,都是非常有益和重要的。孩子在分享後對家長更加敬重,家長在分享後學會了對孩子理解和寬容。有了分享,孩子的缺點與問題家長可以及時地發現,並根據情況進行有效地引導、解決;有了分享,孩子對家長抵觸情緒減少了,逆反心理沒有了,更容易接受家長的教育。

在孩子眼中,這個世界是如此新穎、神奇,而對於大人來說,這個世界也許更多的是一些事物的機械重複。和孩子們在一起,父母還應做好“預習”,那就是要不斷擦亮自己日漸渾濁的眼睛、裝修自己日益倦怠的靈魂。

分享使孩子不再孤單,分享給孩子帶來愛的曙光,分享給孩子送去前行的希望,分享能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因此,父母要學會和孩子分享喜怒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