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自己的孩子

孩子哭鬧不止,父母以為孩子是任性,不但不勸慰,反而給了一頓打罵……

孩子說長大了要開一間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店,卻被父母斥責為異想天開……

孩子愛畫畫,卻陷入程式化中,父母直搖頭,“這孩子怎麽這麽笨……”

類似這樣的場景時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父母總是抱怨孩子不懂事、調皮搗蛋、沒天賦……但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真的是這樣的嗎?

有人把教育者比作園丁。在很大程度上說,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和農民希望莊稼快快成長的心情是完全一樣的,可有些父母的做法卻往往不同。

農民日思夜想的是莊稼需要什麽,怎樣滿足莊稼的需要。父母為教育孩子徹夜難眠,有沒有想到孩子心靈深處的需求是什麽?怎樣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呢?

莊稼長勢不好時,農民從不埋怨莊稼,相反,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有缺點時,許多父母卻一味指責,很少想過自己的責任,很少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作為家長,是否真正關注過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否真正與孩子一起成長?是否真正讀懂孩子的需求?

誠然,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愛,這種愛不僅僅是給孩子豐富的物質生活,還要求父母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去了解他們,讓孩子接受父母。而父母要想被孩子接受,就要選擇合適的位置,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如果父母動不動就居高臨下地審視孩子,或是沒頭沒腦訓斥孩子,孩子就會產生反感,從而排斥父母。試想,當孩子對父母有了這樣的成見,還怎麽會聽父母的話呢?

有個上初中的男孩說:“我一聽到父母的訓斥,心裏就煩,恨不得把耳朵堵上,不得不聽時,我就在腦子裏想別的事情,想一些能讓我高興的事情;有的時候必須邊聽歌邊聽他們的‘魔音’,要不就會控製不住自己,有想摔東西的欲望。”

還有一個小男孩,總結出了“對付”母親訓斥的經驗:每次母親讓他站著,然後開始訓話時,他就找來兩團棉花塞進耳朵裏,麵對著牆,腦子裏麵開始神遊,一會遊到課堂上,一會遊到網絡遊戲裏。而當他想到開心的事時,甚至會不由自主地笑出聲來,母親的訓話他卻一句也沒有聽進去過。

這樣的教育自然是徒勞的。父母不能和孩子進行有效的交流,沒有給孩子的心理足夠的“愛”,不僅不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反而讓孩子與自己成為“敵人”。其實,隻要父母多觀察、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就會明白: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我們不懂孩子的心。

現實社會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能和別人平等交流,能有人坐下來認真的聽聽自己的心裏話。而我們的孩子也一樣有這種需求,也許我們對孩子所做的許多事情被認為不盡如人意,也許我們對孩子的有些想法不屑一顧,但請記住,不要對孩子過多地挑剔指責,也不要將不屑一顧的表情盡情展現。否則,孩子不會和你說心裏話。

如果父母不能保持與孩子在心靈上進行溝通,那麽即使掌握了再多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也是沒有用的;反之,父母如果能真正放下架子,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那麽,許多困擾父母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我們必須要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他還說:“你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他給你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萬元的慷慨;他做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飛船造不成功一樣的躊躇;他失手打破了—個泥娃娃,是有—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麽的悲哀;他沒有打著他所討厭的人,便好像是羅斯福討不著機會帶兵去打德國一般的慪氣。他想你抱他一忽兒而你偏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奪去一般的傷心。”在此,陶行知所提倡的,也即是父母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讀懂孩子的心。

那麽,父母應該如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讀懂自己的孩子呢?

第一,交流思想。親子間加強思想上的交流,不僅可以讓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與真正動機,也可使孩子體諒父母的疾苦,從而逐步學會為父母分憂解難,學會承擔一部分家庭責任。

第二,學會觀察。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言為心聲。孩子的語態、動作或多或少都可以反映出孩子一定的思想;同時,孩子的課本、作業本、聽課筆記本上的塗塗畫畫也是他們心靈的獨白,父母可以從中了解到不少信息。更重要的是,父母應該有意識地觀察孩子經常交往的朋友。

第三,不擺架子。成功的父母往往是因為他們懂得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需要,他們懂得如何尊重孩子,懂得傾聽孩子說話的重要意義。父母對孩子說話時應該有正向的目的,例如提供知識信息、解決疑難、分享情感、表達自己的意見等。對話時,一定要注意語氣與態度,盡可能經常微笑,以歡愉、平和的聲音,顯示出友善、冷靜的態度以達到溝通的效果。父母如果能表現友善,不以強者的權威壓製孩子,往往會得到孩子相對的友善。

很多父母都發出如此感歎:孩子越大越讓人看不懂了。這也難怪,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處處以一個長者的身份教導著孩子的一言一行,並不曾真正體會孩子的感受。這樣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和孩子隻能是越走越遠,從而難以把正確的思想和經驗傳遞給孩子,導致教育的失敗。但如果父母從一開始就能做到伴隨孩子一起成長,那麽,父母會發現,在孩子慢慢讀懂這個世界的同時,自己也慢慢讀懂了孩子這部書,走進了孩子的心靈世界。

讀懂自己的孩子並不難,隻要你願意做一個有心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