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一樣的胸懷
海是寬廣的,做人應該有海一樣的胸懷,可以納百川之水。這是一種寬厚平和、虛懷若穀的精神。用寬以待人的習慣與品行來征服你的世界。
古人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有容乃大。”“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君子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從社會生活實踐來看,寬容大度確實是人在實際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素質。
蔡元培先生曾經對我們說過這樣一席話:“人家的毀譽,不必計較。”的確,在人生旅途上,人們經常會遇到毀譽問題。如何正確對待毀譽,反映了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水平。曆來高尚的人都主張要注意個人品行和道德的修養,注意聲譽。
一個人的名聲往往容易毀於其他人的議論裏。“人言可畏”,蔡元培先生主張用“不必計較”來對待毀壞人名聲的“人言”,要求人們不必把個人的名聲看得過重。沒有事實根據的人言,總是“腿短”的,不會長久站得住腳,毀人名聲的人也許得逞於一時,但終會敗露,一個人的品行是客觀存在的,它最有說服力。俗語說:“身正不怕影子斜”。古人也說:“人言不足恤。”對待毀人名聲的流言蜚語,無言是最好的輕蔑,“模糊”些可以省卻許多解釋和精力。對於那些無中生有、信口雌黃、不負責任的“人言”,隻當耳旁風,就像魯迅先生對待這種“人言”一樣,連眼球都不轉一轉!“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行動將“人言”打個粉碎。還是蔡元培先生說得好:“是毀是譽,無甚價值,萬勿因人毀譽而憂喜。”因“毀”而憂會失去信心,為“譽”而喜會停步不前。與其因毀而憂,不如自強不息,堅定信心,走自己的路;與其因譽而喜,不如謹慎謙虛,不驕不躁,更上一層樓。先哲們諄諄教誨我們:不為己憂,不為物喜。這是我們做人處世應該牢牢記住的。
要想成就事業,首先要有寬以待人的處世習慣。反之,一個以敵視的眼光看人,對周圍的人戒備森嚴,心胸窄小,處處提防,不能寬大為懷的人,必然會因孤獨而陷於憂鬱和痛苦之中。一個寬宏大量、與人為善、寬容待人、能主動為他人著想、肯關心和幫助別人的人,肯定討人喜歡,被人接納,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更多地體驗成功的喜悅。
寬以待人,就是在交際交往中有較強的相容度。相容就是寬厚、容忍,心胸寬廣,忍耐性強。人們往往把寬廣的胸懷比作大海,能廣納百川之細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彈簧,具有能伸能屈的韌性。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時待人以寬。”就是說,相容能接納、團結更多的人,在順利的時候共奮鬥,在困難的時候共患難,進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創造更多成功的機會。反之,相容度低,則會使人疏遠,減少合作力量,人為地增加成功的阻力。
一個人若能寬以待人,在生活中養成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做人做事的習慣,肯定是受人尊敬和歡迎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件事情,你自己不能接受,不願意做,別人也一定不願接受、不願意做。記住這些教誨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提醒自己避免提出人們難以接受的要求,避免由此而來的難堪局麵。推己及人,是以自己為標尺,衡量言行舉止能否為人所接受,其依據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將心比心,設身處地,還可用角色互換的方法,假設自己站在對方的位置上,想想對一個行為或言論的反映、感覺如何,理解他人、體諒他人。這樣,便會自覺地寬以待人了。唐代文學家韓愈說:“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古代有修養的人,待人很寬厚,而要求自己則十分嚴格和全麵。隻有嚴於律己,才能更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工作中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在日常生活中,以禮待人,遵守信約,多為他人著想,遇到危險時勇敢無畏,挺身而出,發生摩擦、衝突時主動退讓,“禮讓三分”,寬容讓人。
寬容待人,是一種風度,這種風度不是裝出來的,而是發自靈魂深處的內在的修養,是一種良好的習慣,水到渠成的表露。我們隻有真正放開胸襟,做到寬容待人,才是取得成功之冠上的寶石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