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心悅誠服地接受“不”

不願意聽到別人的反對與拒絕,這是人之常情。表達高手們總結出一些讓別人高興地、順利地、心悅誠服地接受“不”的技巧。

日本明治時代的大文豪島崎藤村被一個陌生人委托寫某本書的序文,幾經思考後,他寫下了這封拒絕的回函:

“關於閣下來函所照會之事,在我目前的健康狀況下,實在無法辦到,這就好像是要違背一個知心朋友的期盼一樣,感到十分的懊惱。但在完全不知道作者的情況下,想寫一篇有關作者的序文,實在不可能辦到,同時這也令人十分擔心,因為我個人曾經出版《家》這本書,而委托已故的中澤臨川君為我寫篇序文,可是最後卻發現,序文和書中的內容不適合,所以特別地委托他,反而變成一種困擾。”

在這裏,藤村最重要的是要告訴對方“我的拒絕對你較有利”,也就是積極傳達給對方自己“不”的意誌的一種方法。而這樣的說辭,又不會傷害到委托者想要達成的動機。

通常,當我們被對方說“不”而感到不悅的理由之一,是因為想引誘對方說出“好”而達成目的的願望在半途中被阻礙,因而陷入欲求不滿的狀況。所以既不損害對方,又可以達成目的說“不”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對方想委托你時,當“達成動機”被拒絕後,反而會認為更有利的是另一種“達成動機”,而隻要滿足這一種“達成動機”就可以了。

藤村可以說是十分了解人的這種微妙心理,所以暗地裏讓對方覺得“被我這樣拒絕,絕對不會阻礙你目的的達成”。我們在拒絕他人時,也可以用這樣方法,讓對方覺得你說“不”,是對對方有好處,這不僅不會損害到對方的感情,而且還可以讓對方順利地接受你所說的“不”。

戰國時期韓宣王有一位名叫繆留的諫臣。有一次韓宣王想要重用兩個人,詢問繆留的意見,繆留說:“曾經魏國重用過這兩人,結果喪失了一部分的國土;楚國用過這兩個人,也發生過類似的情形。”

接著,繆留還下了“不重用這兩個人比較好”的結論。其實,就算他不給出答案,韓宣王聽了他的話也會這麽想。這是《韓非子》裏相當著名的故事。

這種說“不”的方法,之所以這麽具有說服力,主要是因為這兩個人有過失敗的教訓造成的,但繆留在發表意見時,並沒有馬上下結論。他首先對具體的事實作客觀地描述,然後再以所謂的歸納法,判斷出這兩個人可能遲早會把國家出賣的結論。說服的奧秘就在此。相反,如果宣王要他發表意見時,繆留一開口就說“這兩個人遲早會把我國賣掉”等等,結果會怎樣呢?可能任何人都會認為“他的論斷過於極端,似乎懷恨他們,有公報私仇的嫌疑”。如果形成不易讓大家接受“不”的心理,即使他在最後列舉了許多具體事實,也可能無法造成類似前麵所說的客觀事實來。

所以,我們在必須向別人說出他們不容易接受的“不”時,千萬不要先否定性地給出結論,要運用在提議階段所否定的論點,即“否定就是提議”的方式,不說出“不”,隻列舉“是”時可能會產生的種種負麵影響,如此一來,對方還沒聽到你的結論,自然就已接受你所說的“不”的道理了。

這種方法可以適用於說“不”的技巧裏,也就是說,要對不可能全部接受的頑固對方說“不”時,反複地進行“部分刺激”,從而讓對方全盤地接受你的“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