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遇而安的哲學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寺院,裏麵住著一老一小兩位和尚。

有一天老和尚給小和尚一些花種,讓他種在自己的院子裏,小和尚拿著花種正往院子裏走去,突然被門檻絆了一下,摔了一跤。手中的花種灑了滿地。這時方丈在屋中說道“隨遇”。小和尚看到花種灑了,連忙要去掃。等他把掃帚拿來正要掃的時候,突然天空中刮起了一陣大風,把散在地上的花種吹得滿院都是,方丈這個時候又說了一句“隨緣”。

小和尚一看這下可怎麽辦呢?師傅交代的事情,因為自己不小心給耽擱了,連忙努力地去掃院子裏的花種,這時天上下起了瓢潑大雨,小和尚連忙跑回了屋內,哭著說,因為自己的不小心把花種全灑了,然而老方丈微笑著說道“隨安”。冬去春來,一天清晨,小和尚突然發現院子裏開滿了各種各樣的鮮花,他蹦蹦跳跳地去告訴師傅,老方丈這時說道“隨喜”。

實際上對於隨遇、隨緣、隨安、隨喜這四個隨,可以說就是人一生中的縮影,在遇到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情況的時候,我們最需要具備的心態就是“隨遇而安”的心態。

隨遇而安,看起來似乎有點消極,然而卻實在是非常客觀的。比如你參軍來到了連隊,你“誌當存高遠”地瞄著將軍,但肯定是要從班長、排長幹起,再慢慢進步。在你擔任連長時,縱然有了將軍的素質和才幹,但在戰役之中,將軍發布命令進攻,你也隻能衝鋒陷陣,哪怕你認為應該撤退。那是因為第一沒有人聽你的,第二你自己也要服從你麵前的將軍。

在“非典”流行的那段時間裏,有很多社區都被封閉隔離起來,這讓許多人不得不停止忙碌,放慢速度。看似強製的封閉,卻讓有些人品嚐到了生活的樂趣——當不得不從所謂的事業中抽身時,由於閑暇,由於心靈的放鬆,可以按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安排自己的生活,人們隨遇而安,享受生活之中難得的自由時刻,也就體味著符合自然本性的溫馨。

我們應當建立起一種“隨遇而安”的生活哲學,理性地體會人與人之間的自然需求,順其自然地享受快樂的生活。這樣,我們也能容許自身的內心有一個安寧而平靜的港灣,來停泊暫避暴風雨的生命之舟。

現實生活中,人們通常情況下都為名所驅,為利所役,為情所困,活得非常的苦、非常的累,那麽也就更難保持住平淡謙和的心境了!因此,樹立起達觀思想、樂觀生活的隨遇而安觀念非常有必要。隨遇而安並不等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知足常樂,它包含了更為博大精深的哲學意義,是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處的切入點,更確切一點來說,隨遇而安是一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大氣魄,是以不變應萬變之人生中的大智慧,是順應天地人合之境界的大謀略。

三大教派可謂在我國源遠流長,對國人的影響更是無與倫比。佛家講究因果報應,儒家主張中庸處世,道家則強調清靜無為,這三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如果細細品味,就會感覺到三家的教義中無不隱含著隨遇而安的觀點。

有其因必有其果,有其果必有其因。冥冥之中,輪回之間,眾生無我,苦樂隨緣,既然一切事物都有其既定的數目,那麽隨遇而安難道不是最明智的選擇嗎?

北宋哲學家程頤對中庸處世的解釋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儒家的處世有出世、入世之分,用一句話概括起來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對於個人價值則是捆綁於社會的這樣一個大環境之中,中庸之道與隨遇而安觀念不謀而合。

對於道家處世,始終堅持修身養性,與世無爭,致力於玄學的研究,自然就擺脫了世俗之羈絆,自然而然地選擇了隨遇而安的處世哲學。

具體到大千世界之中的漫漫人生,如果我們沒有一點防腐拒變的能力,沒有視金錢如糞土的卓識,那麽又何必去癡迷於職位的升遷、金錢的積累呢?隻要我們履行公民應盡的義務,恪守公民應遵守的道德規範,遇事不驕不餒,以平常心處之,真正做到“世事洞明莫玩世,人情練達應助人”,即使我們身微言輕,無力施展濟世澤民的宏圖,那麽也就自然能夠做到捫心無愧,隨遇而安了!

曾經的先哲告誡我們:“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別讓利欲蒙蔽我們的美好心靈,也別讓聲色迷惑我們的明眸,當我們處在患得患失的時候,就想一想盧梭的那句名言吧:人來到這個世上是自由的,卻無所不在枷鎖之中。也許,在這轉念間,我們的生活自然就會因此而步入一片坦途,頓然能夠悟出隨遇而安的妙處。

一個隨遇而安的人,有什麽能擾亂他的心智,讓他抓狂,讓他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