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而示之以不能

《孫子兵法》中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兩軍對壘,聰明的將領常以假象造成對方之錯覺,能而示敵以不能,使敵人鬆懈戒心,而自身卻在積極準備,伺機製敵。本來能攻則守,有戰鬥力,卻故意佯裝不能攻、不能守、沒有戰鬥力的樣子,隻是為了最後一舉成功。

春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的朋友要離,個子雖然又瘦又小,卻是個無敵的擊劍手。他和別人比劍時,總是先取守勢,待對方發起進攻,眼看那劍快挨著他的身子時,才輕輕一閃,非常靈巧地避開對方的劍鋒,然後突然進攻,刺中對手。

伍子胥向他請教取勝的訣竅,要離說:“我臨敵先示之以不能,能驕其誌;我再示之以可乘之利,以貪其心,待其急切出擊而空其守,我則乘虛而突然進擊。”

三國時的張飛,是以嗜酒成癖而著稱的,這是他的一大弱點,經常因此誤事。但這弱點也給他幫了大忙。在硬仗麵前,張飛偶爾利用自己逢酒必喝、喝酒必醉、醉必打人的形象,麻痹敵人的警惕神經,誘使其上當受騙。一次,張飛在巴西一帶戰敗張邰之後,乘勝追擊,一直趕到宕渠山下。張邰利用有利的地勢據山守寨,堅持不出,五十多天,相持不下。張飛見狀,就在山前紮住大寨,每日飲酒,飲至大醉,又坐在山前辱罵。劉備得知後,大驚失色,急忙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不但不驚慌,反而立即派人送去三車好酒,還在車上插著“軍前公用美酒”的大旗。張飛得到美酒後,不但自己喝,還把美酒擺在帳前,令軍士開懷大飲。

那張邰在山上見此情景,以為張飛大寨全變成了醉鬼的天下,再也按捺不住殺敵的心情,便乘夜帶兵下山,直襲蜀營。當他殺到張飛的大寨時,見帳中端坐一位大漢,舉槍就刺,誰知竟是一個草人!等他知道中了張飛的埋伏時,已經晚了,結果被打得大敗。

能而示之以不能,是相互關聯,互為條件的。有能示不能,不能是假,能是本質,是基礎。這樣才能在敵方麻痹時伺機攻擊,戰而勝之。運用這一大智若愚術,是建立在對戰爭全局的全麵把握基礎之上的,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主動的。在現實生活中,為了達到“製敵而不致於敵”的日的,也常采用這種方法。

日本的著名拳擊手輪島功一曾經有過這麽一段事。由於前次的不幸失敗而失去拳王寶座的他,決心在下回比賽中奪回冠軍,於是宣布要向上屆冠軍挑戰。但是不巧得很,在比賽前夕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這名拳擊手居然全身裹著厚重的大衣,還戴著口罩,頻頻咳嗽,精神顯得異常憔悴,使在場的記者十分不安。他們想,在此重大比賽的前夕,這位老兄的身體竟然是這般狀況,真是太不幸了。

相反,功一的拳擊對手,身強體壯,一副自信的樣子,人們都一致認定這場比賽的勝者非他莫屬。然而比賽的結果竟然出乎大家預料,拳王寶座竟然被功一成功奪回。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原來,在比賽的記者招待會上,功一不過是在“做戲”而已,其日的是要鬆懈對手的戒心。

由此可見,生活中無論何種挑戰,其道理是一樣的。如果要鬆懈對手的警戒心理,就要善於運用“能而示之以不能”的大智若愚術。縱使自己具備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也萬不可輕易地將它顯示出來。如是,則凡事勝算大增。

聰明聖賢,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法;富甲天下,守之以謙。此所謂大智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