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宜忘,受恩銘記

春秋時,秦桓公伐晉。晉大夫魏顆領兵抵抗,把秦軍打得大敗,並且俘獲了秦國出名的大力士杜回。

據說魏顆本來不能戰勝杜回,在戰鬥中,幸好出現了一位老人,他把地上的草,結成許多結,杜回被草絆倒,魏顆才能擒住杜回,打了勝仗。

這老人是誰?為什麽要幫助魏顆呢?魏顆不明白。晚上,魏顆在夢裏見到了這位老人。老人說:“我的女兒,便是你父親的小妾。你父親臨死時不是叫你把她殉葬的嗎?可是你後來沒有聽從照辦,而把她改嫁了。你這樣救了我女兒的性命,我一直非常感激你。今日我在戰場上結草絆倒杜回,便是為了報答你的恩情!”

後漢人楊寶,九歲時,有一天,在山下看見一隻受了傷的小黃雀。這隻黃雀,可能是被貓頭鷹之類啄傷了,跌落在一株樹下,渾身爬滿了螞蟻,動也不動,看來快要死了。

楊寶很可憐這隻小黃雀,便把它救起,帶回家去,養在小箱裏,每天采些黃嫩的花蕊來喂它。經過了一百多天的細心撫養,才把它的傷完全養好。這時,小黃雀的羽毛也長得很豐滿了,跳跳叫叫,非常活潑。楊寶就放它飛走了。

當天晚上,楊寶夢見一個黃衣童子,口銜四個白玉環,說是送給楊寶的禮物,並且感謝他的救命之恩,祝福他的子孫都像玉環一樣純潔清白,世代幸福。說罷,化作一隻黃雀飛去了。

這兩個故事就是“結草銜環”的出處。

還有個“一飯之恩”的故事,講的是韓信年輕時,家境貧困,他既沒有公職,又不會經商,隻好常到別人家混飯吃,有時索性乞討,人們對這個遊手好閑的人十分厭惡。

一次,韓信在城外釣魚,半天沒釣上一條魚,饑餓難忍。一位洗衣服的老太婆看見,便給他吃了碗飯。韓信感激地說: “我將來一定百倍地報答您!”老太婆很生氣,說:“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可憐你才給你飯吃,誰指望你報答!”

後來,韓信被劉邦封為楚王,他立刻回到淮陰,找到當年舍食的老太婆,酬謝她黃金二十萬兩。

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忘恩負義的勢利小人,曆來是人們所鞭撻的對象,如同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所說:“我痛恨人們的忘恩,比之痛恨說謊、虛榮、饒舌、酗酒或是其他存在於脆弱的人心中的惡德還要厲害。”朝鮮有一句諺語:“青蛙忘記了它曾經是蝌蚪。”可見對於忘恩負義的憎恨,無論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

戰國時代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因為“竊符救趙”大破秦兵取得了勝利,趙王非常感激,封了五座城池給他。信陵君非常得意,不禁有些趾高氣揚了。這時,有一位門客及時提醒他說:“有的事情不可忘記,有的事情不可不忘記。別人有恩於公子,公子不可忘記;公子有恩於人,希望公子把它忘記了吧。”接著便陳述了竊符救趙雖得大勝,但假冒王命,殺死大將晉鄙,有功於趙而得罪於魏國,如果再驕矜自負,後果是會很不好的。

信陵君聽了,立刻責備自己,慚愧得無地自容。趙王打掃庭前台階親自迎接信陵君。信陵君卻稱自己有罪,現有負於魏國,亦無功於趙國,好像把救魏的事給忘了。其言辭懇切,絲毫看不出半點做作之態,真可謂大智若愚。趙王聽了,更加敬佩信陵君。此後兩人和睦相處了十年。

信陵君的門客這番忠告足以發人深思。對於功德,就應當提倡“不可忘記”和“不可不忘”,因為它不僅體現了做人的道德’,而且又極有分寸感,符合辯證法的原則。那就是:對己之恩“不可忘記”,不一定非得投桃報李,更不能喪失原則去感恩圖報,而是不要忘記人家樂於助人的德行和精神,進而為自己帶來責任感和原動力,這就把古人的“結草銜環”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至於對人之恩“不可不忘”。總之,在“忘”與“不忘”之間體現出的心術,足以令你大得人心。

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垃則不可不念:人有思於我,不可忘,而怒則不可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