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遜謹慎,永不自滿

老子在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時,還進一步闡述了他的觀點:“處眾人之所惡故嵊於道。”所謂“處眾人之所惡”,強調的是要處於眾人所惡的低位,也就是講做人要謙遜。如果能做到這些,該人就差不多參透了處世之道——“幾於道”。

謙遜是人恪守的一種平衡關係,使周圍的人在對自己的認同上達到一種心理上的平衡,讓別人不感到卑下和失落。非但如此,有時還能讓別人感到高貴,感到比其他人強,即產生任何人都希望能獲得的所謂優越感。這種似乎在貶低自己的“愚蠢”行為,其實得到的更多,如他人的尊重與關照。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謙遜是藏於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發芽滋長。

懂得謙遜就是懂得人生無止境,事業無止境,知識無止境。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不知者,可謂知矣。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石,故能成其高。有謙乃有容,有容方成其廣。人生本來就是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障礙前進的,攀登事業的高峰就像跳高,如果沒有一個刹那間的下蹲積聚力量,怎麽能縱身上躍?人生又像一局勝負無常的棋,我們無法奢望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況且,“鶴立雞群,可謂超然無侶矣,然進而觀於大海之鵬,則渺然自小;又進而求之九霄之鳳,則巍乎莫及”。隻有建立在謙遜謹慎、永不自滿的基礎之上的人生追求才是健康的、有益的,才是對自己、對社會負責任的,也一定是會有所作為、有所成功的。

晉襄公有位孫子,名叫惠伯談,晉周是惠伯談的兒子。

這位晉周生不逢時,遇晉獻公寵信驪姬,晉國公子多遭殘害。晉周雖然沒有爭立太子的條件,更無繼位的希望,也同樣不能幸免。

為保全性命,晉周來到周朝,跟著單襄公學習。

晉是當時的大國,晉周以晉公子身份來到周朝。但晉周自小受父親教育,養成良好的品性,他的行為舉止完全不像一個貴公子。以往晉國的公子在周朝,名聲都不好聽,晉周卻受到對人要求嚴厲的單襄公的稱譽。

單襄公是周朝有名的大臣,學問淵博,待人寬厚而又嚴厲,是周天子和各國諸侯王公都很尊敬的人,晉周很高興能跟著他,希望能跟著單襄公好好學習,以成長為有用的人才。

單襄公出外與天子王公相會,晉周總是隨從在後。單襄公與王公大臣議論朝政,晉周從來都是規規矩矩地站在單襄公身後,有時,一站幾個小時,晉周都從未有一絲不高興的神色。王公大臣都誇獎晉周站有站相,立有立相,是一個少見的恭謙君子。

晉周在單襄公空閑時,經常向單襄公請教。交談中,晉周所講的都是仁義忠信智勇的內容,而且講得很有分寸,處處表現出謙遜的精神。

人雖然在周朝,晉周仍十分關心晉國的情況,一聽到不好的消息,他就為晉國擔心流淚;一聽到好消息,他就非常高興。一些人不理解,對晉周說:“晉國都容不下你了,你為什麽還這樣關心晉國呢?”晉周回答:“晉國是我的祖國,雖然有人容不下我,但不是祖國對不起我。我是晉國的公子,晉國就像是我的母親,我怎麽能不關心呢?”

在周朝數年,晉周言談舉止的每一個細節,都謙遜有禮,從未有不合禮數的舉動發生。周朝的大臣都很誇獎他。

單襄公臨終時,對他兒子說:“要好好對待晉周,晉周舉止謙遜有禮,今後一定會做晉國國君的。”

後來,晉國國君死後,大家都想到遠在周朝的晉周,就歡迎他回來做了國君,成為曆史上的晉悼公。

晉周本是一個毫無條件爭當太子的王子,僅以謙遜的美德征服了國內外幾乎所有有權勢的人,最終卻被推上了王位,可見謙遜的力量有多麽巨大。老子說,“上善善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確不是虛言。

許多人對於謙遜這項重要的特質,感到不以為然。事實上,謙遜是一項積極有力的特質,若加以妥善運用,可使人類在精神上、文化上或物質上不斷地提升與進步。

謙遜是人性中的精髓,因為謙遜,聖雄甘地使印度獨立自由,施韋策為非洲人創造了更美好的世界。

不論你的日標為何,如果你想要追求成功,謙遜都是必要的條件。在到達成功的頂峰之後,你才會發現謙遜有多麽重要。隻有謙遜的人才能得到智慧。聰明的人最大的特征是能夠坦然地說:“我錯了。”

人心好勝,我以勝應必敗;人情好謙,我以謙處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