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不在多,言多必失

人的關係是很微妙的,往往一句“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的話,傷害就不知不覺造成了;即使你本意不是傷害別人,卻總是處處顯示自己,把別人陷於被動、尷尬的局麵,那就糟糕了。

愛因斯坦在研究出相對論出名之前,默默無聞地在小鎮上生活著,過著深居簡出的日子。他一心投入到理論的研究中,從不會為了自己的頭發長短或者衣服的搭配與否而浪費時間。有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久違的朋友,朋友看見他不修邊幅的樣子十分吃驚,勸他注意一下形象,不要再穿得隨隨便便就出門。誰知愛因斯坦卻回答道:“這有什麽關係?反正這裏的人都不認識我。”

他在理論上取得重大突破之後,一夜成名。可他還是和從前一個樣子,寧可把時間花在讀書、拉小提琴上,也不願意修飾一下自己的穿著,仍和從前一樣隨便、簡單。一天,他又遇到了那位老朋友,老朋友看見他這副樣子更加驚訝,勸他好好整理一下頭發,換兩件衣服,改變一下形象。可愛因斯坦卻說:“這有什麽關係?反正這裏的人已經都認識我了。”

想想看,如果愛因斯坦不是這麽平靜地回答朋友的提問,而是一大篇的廢話,那麽出名之前,人家可能會覺得這個人真不安分,總是抱怨現狀、想入非非;出名後,人家肯定以為他目中無人、自以為很了不起。所以,與其話太多給人留下把柄,不如沉默下來,給人想象的空間,也避免授人以柄。

話太多會招致別人的反感,也會招致別人的嫉妒。有時候也許你的話無傷大雅,可是為了表現自己而處處張揚的人,也會給人華而不實、聒噪膚淺的感覺。滔滔不絕地把自己的優點、缺點全部暴露,可能也算是實在、算是一個優點,但對那些不熟悉的人、有些無關緊要的人,表達得過分了,也就失去了神秘感。讓人一眼看到底,顯得內涵不夠,讓人懷疑你實在腹中空空。

有些話可能有些庸俗,但細細想來卻是不破的真理:“做人留三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過於張揚,開口便喧賓奪主、口若懸河,即使你真的有真才實學,也難免令人厭惡。不如適當地沉默,保持內涵,讓人感覺你高深莫測、成熟穩重。凡事在心不在口,如果你平時不顯山露水,說話不多卻思路清晰、言之有物,令人如沐春風。那麽,在關鍵時刻,那些平時吹擂的人反而會各個退後,讓你站出來真正解決難題。這時候,別人一定非常驚喜,著實佩服你的能力。當然,我們推崇的沉默是擁有真正的內涵。

過去,心理學家常常認為人們應該把自己的心裏話講出來。但現在人們逐漸發現,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有時更需要忍耐和沉默。沉默不是無奈,更不是軟弱。有時候,不說比說更有威力。

狹義的沉默是指一言不發、緘口不語;廣義的沉默則是不通過言語,而是運用目光、神態、表情、動作等,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在生活中,沉默具有豐富的內涵:第一,沉默可以避免衝突升級;第二,沉默可以做暗示性表態。正如古羅馬著名演說家、政治家西塞羅所說:“沉默蘊涵著一種藝術,沉默也蘊涵著雄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