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的關係是說服的先決條件

我們在進行遊說之前,若能先打消對方警戒的想法,使他產生“姑且聽之”的心理,就可以獲得成功一半的把握。

“我絕無任何不良的企圖,請你不必如此心懷警戒嘛!”

如果你這麽率直地指責對方,不但無法化解緊張、沉悶的氣氛,反而會造成反麵效果。對方發現你已看透他隱藏在心靈深處的思想,可能立即加強心理防線,以免自己屈居不戰而降的下風。這時候,你必須見風轉舵,把來意暫時擱置一旁,先努力促進雙方情感的交流,使對方不自覺地鬆懈情緒,樂意和你做進一步的交談。

每個人的心理構造,都是極為複雜的,可以概分為外側的表層和內側的深層。人與人的交往過程,經常配合心理構造,必須由外而內,亦即從點頭之交,依次漸達靈犀相通的境界,心理學家稱此種關係為互信和諧的關係,確立友善的關係之後,雙方的心弦可以產生共鳴,自然地形成說服對方的先決條件。

曾經在百老匯名噪一時的魔術大師,在其40多年的表演生涯中,共吸引了6000萬以上的觀眾,總收入亦高達200餘萬美元。探究其成功的秘訣,並非他擁有無與倫比的神技,而是由於他麵對觀眾時,那種敬業的精神所致。

據說,薩斯頓每次上台前,必定在心中反複告誡自己:

“我愛觀眾!絕不能辜負大家對我的期待。我一定盡全力表演自己拿手的戲法,讓觀眾喜愛……”

這種誠摯的信念,通過他的表演,傳達至萬千觀眾的心靈,難怪大家會為他癡迷,並且讚不絕口了。

縱觀古今中外所有的藝術家和大明星,都是將自身出眾的才藝,完全貢獻出來,他們與觀眾建立互信和諧的關係,並且曆久彌新地活躍在觀眾的心目中。

個性內向或城府較深的人,通常不會輕易向外人吐露心聲。倘若繼續保持沉默,絕不可能有任何收獲。此時,遊說者就必須設法打開僵局,除一麵聊有關天氣等大家都關心的話題外,還可以借機觀察對方的服飾,如服裝的顏色、領帶、手表、袖扣等,大致了解對方的嗜好及性情,提出一些相關而有趣的話題。如此,受矚目的一方,必定不好意思再拒人於千裏之外。

提示對方某種無意識的舉動,也是揭開話匣子的最佳途徑。譬如,你發現對方用手指不斷地輕敲桌麵,就可以順口發問:

“你平常喜歡彈鋼琴或是其他樂器嗎?”

遇到喜歡在桌麵用小指尖劃寫的人,就應該說:

“哇!你的小指既纖細又秀麗……”

這一類的話題,必定能夠吸引對方的注意力,而無暇兼顧警戒心,自然可以輕鬆融洽地溝通雙方的意見。

有位剛出道的新聞記者,到一家即將倒閉的公司,訪問該公司的宣傳科長。對方嚴陣以待,拒絕提供任何與倒閉有關的消息。記者的經驗不足,雖然有無可奈何之感,卻不甘心就此打退堂鼓,遂預備采取持久戰。

記者隻想借抽煙來解悶,他摸遍全身衣褲的口袋,竟然找不到香煙。隻得走到衣架旁,想到風衣口袋裏搜尋。那位科長忍不住用關懷的語氣探問:

“有什麽事需要我效勞嗎?”

記者紅著臉,把原因告訴對方。科長莞爾一笑,立刻熱忱地取出自己的煙,請記者同享吞雲吐霧之樂。經過這一轉折點,雙方開始暢談,記者如願以償,做了一次翔實而精彩的獨家報道。

這樁事例,仿佛“無心插柳柳成蔭”一般,記者歪打正著地取得開啟對方心靈的鎖匙。但是,見微知著,此種借小動作消除對方警戒心的方法,倒是頗值得我們借鑒。

有時候,我們發現無法與深懷戒心的人溝通感情的原因之一,在於對方保持著“我倆根本處於不同世界……”的想法。試想:生活環境、思想背景、宗教習慣……完全不相同的人,初次見麵,當然會有格格不入之感。為了突破此種障礙,必須讓對方相信,我們都隸屬於同一世界,皆是某集團內的一分子。

要想規勸酗酒者除此惡癖,最具說服力的,是曾經嚐過酒精中毒之苦的“過來人”。因為互相間相同的集團意識,足以迅速地化解彼此的警戒心,使其願意敞開胸懷,虛心接納善意的勸導。

一個熟練的家庭訪問推銷員,隻要一進入某戶人家的大門,就能夠立即找出一個使主婦感興趣的話題,引發對方的談興。例如:客廳的茶幾上,擺置著一瓶康乃馨,他就會極力誇讚,並且說:

“康乃馨,這是我最喜愛的花,經您的慧心巧手安排之後,更顯得秀逸不凡,實在太美啦!”

如此,定能使對方有深獲我心的喜悅,很快地並列於相同的陣營內,不好意思讓你失望而返了。

一對初次見麵的朋友,通常會提出諸如此類的話題:

“府上是南方人吧!……”

“您是哪所大學畢業的?”

這種慣例,雖然使人有無足為奇之感,但一旦發掘出雙方有某項共同點,都會覺得分外親切。譬如兩人都是北大畢業的學生,立刻就會緊握雙手,喜形於色地說:

“哈!真巧!我們竟然是校友哩!”

陌生感和警戒心遂在刹那間化為烏有。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此首五言絕句,充分表達出每個人都喜歡發掘“認同感”的心理。僅需借“同鄉”這一微小的共同點,即可以成為結識朋友的最佳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