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相憐讓你與對方格外親近

有一位中學教師,工作認真積極,待人真誠,關心學生,深受同事和學生們的喜歡。在他的班上,有一個很聰明的男同學,升初中時,他的成績在全班名列第三。可是在期末考試中,他卻落到了第27名。這位老師怎麽也找不出這位同學退步的原因。後來,在一次家長訪談中,他了解到了這位學生退步的原因。

原來,這個學生有尿床的毛病,為這事他覺得很羞愧,再加上家長的處理方式不當,給他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壓力,最終影響到了學習成績。這個問題很棘手,如果隻是勸說,會讓這位學生更難堪,心理壓力更重。但如果放手不管,讓這位學生自己消化,可能會就此將他耽誤了。這位老師想了很長時間,並翻閱了很多心理方麵的書籍,最後終於找到一個好辦法。

放學後,這位老師把學生帶到學校的小樹林裏,這裏很安靜,特別是放學後,很少有人經過。老師先跟他聊了一些班裏的雜事以及他父母的工作,然後問道:“我聽你父母說你會尿床,這是真的嗎?”

聽到這句話,學生的臉一下子就紅了,頭也垂得低低的。老師微笑著看著他,並把他朝身邊拉了拉,握住他的手說:“其實,尿床沒什麽大不了,專家們說了,十幾歲的少年兒童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都尿床,隻不過是許多家長不聲張罷了。”

見學生仍一聲不吭,老師繼續說:“並且,老師我像你這麽大的時候也尿過床。”說完,還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真的?”學生抬起頭,很驚奇地望著老師問道。

“怎麽不是,而且一直延續到初中快畢業。有時一夜尿兩三次,睡夢中,我急死了,到處找廁所,找到一個牆角,拉開褲子就尿,結果就尿了一床。”

“哎呀,我也是這樣。”學生仿佛找到了知音,羞怯之情一掃而光。接著,師生倆你一言我一語,扯開了“尿經”,講到好笑的地方,一起放聲大笑。此時,他們已沒有師生之別,就好像是兩個“尿友”在交流經驗。

“後來你是怎麽不尿床的?”學生突然問老師。

“我啊,到了15歲就自然不尿床了。”老師裝著是在回憶,慢慢地說,“那時我初中還沒畢業,不知不覺地就好了。”

學生掰著手指,認真地算了算說:“我今年13歲,再過兩年,我也會好了?”

“那當然!”老師肯定地說,“尿床不是病,到了發育的年齡,就會自然地好了,因此,你不必為這件事煩惱。”

當他們從小樹林走出來的時候,學生已完全沒有了壓力,不住地說呀笑呀,蹦呀跳呀。

後來,在家長、老師的默契配合下,那位學生終於放下了思想包袱,擺脫了困境,學習也大有長進。

在這個例子中,老師以“同病相憐”為突破口,使學生跟自己的心貼近,然後,再一步步地對學生進行勸說,使其接受自己的意見。通過這種方式,這位老師最終解除了學生的心理壓力。

因此,在我們碰到一些比較尷尬的事情時,不妨也運用這種辦法,先消除對方的難堪心理,然後再說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