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人格心理學:自省、挑戰、超越 “認知失調”理論

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立人格,其感覺、思考及表現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人格心理學正是針對一個人最基礎的人格進行研究,進而分析其心理,對其行為進行預判的。

人有保持認知一致性的傾向。一旦認知無法一致,就產生了認知失調,也叫認知不和諧。互相失調的認知因素會引起心理上的緊張,並產生不愉快的體驗,這就是失調感。這種失調感往往並不能持久,它會轉而促使人們重新構建自己的認知,從而改變認知失調的狀態。

王軍是一位“問題學生”,一貫我行我素,不遵守課堂紀律。上課時,他總是不停地做小動作,或者東張西望,伺機與別人說話。自習課就更不用提了,隻要老師不在,他就會講笑話,你會經常聽到他略帶沙啞的聲音。趙老師接任班主任後,就為王軍頭疼不已。

一次,趙老師決定劍走偏鋒,他對王軍說:“老師經過了解,決定把維護課堂紀律的重任托付給你。以後,希望你幫助老師監督同學們上課以及自習。”王軍簡直不敢相信,他一向是個差等生,在老師眼中並不受歡迎,現在自己居然搖身一變,成了“班幹部”。“老師,我不是做夢吧?您真的派我維持紀律?”趙老師說:“王軍同學,其實你本質是好的。可能以前大家對你有些誤會。我想,你會很好地勝任這份工作的。”趙老師對王軍交代了自習課學習的內容,要求他當晚就走馬上任。

自習課開始了,王軍走向講台,心裏怦怦怦跳得厲害。他壯起膽子掃視了一下課堂,像個小老師似的,先是布置了自修內容,然後再三強調了課堂紀律。這一次自習課,王軍一反常態,沒有高談闊論,老老實實地看起書來。在他的帶動下,其他同學也沒有亂走動或者講話的。課後,趙老師及時表揚了王軍。如此堅持了一個學期,王軍竟然從一個差等生變成了好學生,考試成績進入了中上遊。

心理學家認為,王軍一向不守紀律,是個散漫的人,趙老師忽然讓他管理課堂紀律,這就破壞了他的心理平衡,在心裏產生了震**,即認知失調。為了減輕矛盾,汪軍調整了態度及行為,使之重新符合認知。

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在《當預言失靈》一書中提出了認知失調這一概念。1957年,他又在《認知失調理論》中作了詳細闡述。人們由於做了某項與態度不一致的行為而引發的不舒服的感覺,或者說兩個認知元素之間不相一致,就是認知失調。它指一個人的行為和先前的認知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過渡到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情緒等。

20世紀50年代,幽浮末日教派的信徒們認為世界末日在12月20日來臨。教派領袖瑪麗安·科琪預言,她的信徒將會在12月20日夜裏被一架外星飛船接走,飛到安全的地方。許多信徒因此放棄了工作,舍棄了家業,等待著世界末日的到來。費斯汀格認為,一旦世界末日沒有來臨,信徒將會失去對科琪女士的信任。到了午夜,信徒們集合起來,等待著飛船的降臨。結果飛船毫無蹤影,信徒們有點緊張。淩晨2點,信徒們開始惶惶不安。淩晨4點45分,科琪女士拋出了一個新版本。她說,由於他們的虔誠,世界已經被救贖了。等待飛船的信徒們不但沒有因為科琪的預言失靈而質疑她,反而對她更加崇拜了,他們跑到大街上向別人兜售他們的宗教,說外星人因為他們而饒恕了這個星球。

在這個例子中,“預期落空”導致了認知失調。沒有心理準備的信徒們,為了消除這種失調不得不接受新的預言。相互衝突的認知是一種原動力,人們會強迫自己接受或者尋求新的觀念,以降低認知間的衝突。

認知失調有兩個重點:一是認知成分,也就是人們的態度、思維、信念、理念等;二是推斷,即邏輯推理是否嚴密,是否正確合理。這兩點同時又是產生失調的原因。伴隨著認知失調的增加,要求降低或減少失調的壓力就愈來愈大。在20世紀,認知失調理論是西方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最具影響力、最令人矚目的理論之一。

費斯汀格認為,人們的心理空間或認知結構是由各種各樣的認知元素構成的,這些認知元素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一旦兩個認知元素之間產生了衝突,認知失調便在所難免。認知失調理論的基本思路是認知與行為有聯係,先有行為改變,再有認知的改變,失調效應作為中介。之所以要改變認知,隻是為了給行為一個理由,使之合理化。

認知失調有三種形式。

一種認知失調是邏輯不一致。比如一個人認為所有的天鵝都是潔白無瑕的,所有的烏鴉都是黑的,如果他忽然看到了一隻黑天鵝或者一隻白烏鴉,便會產生認知失調。定居在某處的人們一貫認為,自己居住的區域是宇宙的中心。假若地理學家跑來擺事實,講道理,利用空間模型或衛星發來的圖片告訴這些人,他們的居處並非宇宙的中心,這些人也會產生認知失調。他們要麽推翻自己原來的定論,要麽拒絕接受地理學家的見解,否則就會一直處於認知失調狀態。

另一種認知失調是態度與行為之間的不一致。吸煙對身體不好,李光下定決心戒煙,已經堅持了兩個多月。客戶不知情,出於禮貌遞過來一支煙,李光接過煙就開始糾結,是抽呢,還是不抽呢?最後在客戶的注視下,李光心情矛盾地點著了煙。此時,李光就產生了認知失調,他要麽說服自己,吸煙有害健康,然後馬上停止吸煙;要麽對自己說,很多吸煙的人也長壽,就吸一支煙,沒事兒的。再如,劉達在心裏很鄙夷自己無能的上司,這位領導因為是董事長的小舅子才坐到管理職位,平時無所事事,對業務一問三不知。但劉達表麵上還要擺出一副聽話的樣子,唯唯諾諾,這也是一種認知失調。

還有一種認知失調是行為與行為之間的不一致。

毫無疑問,認知失調會給人帶來精神壓力,造成心理緊張,並產生不愉快的體驗。我們如何減少這種壓力,消除緊張呢?通常情況下,有多種途徑:一是減少不協調的認知成分;二是增加協調的認知成分;三是改變其中不協調的認知成分,使兩種認知相互協調。不過,人們在減弱或消除失調感的過程中,一般是下意識進行的,對自己的心理狀態並沒有明確的意識。出於本能,人們會想方設法消除認知矛盾,以求得理念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