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成功心理學:思考、行動、競爭 印刻效應

1910年,德國習性學家海因羅特在實驗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鵝,會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親後邊。但是,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親,而是其他活動物體,它也會自動地跟隨其後。尤為重要的是,一旦這小鵝形成對某個物體的追隨反應,它就不可能再對其他物體形成追隨反應。用專業術語來說,這種追隨反應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而用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它隻承認第一,無視第二。這種行為後來被另一位德國行為學家洛倫茲稱之為“印刻效應”。

“印刻效應”現象,不僅存在於低等動物之中,同樣存在於人類中。比如,嬰兒對電視就能產生一種負麵的印刻效應。一個嬰兒在耳朵基本上能聽到聲音,眼睛也能看見東西的情形下,如果每天給他看五六個小時的電視,那麽到了兩三歲的時候,孩子通常會有以下的表現:喜歡電視中的音樂、對母親的聲音反應遲鈍,不能專心注視母親的視線、無法安靜、對事物不敏感等等。即使母親給孩子耐心地說話或唱歌,孩子也會興致索然,無動於衷。這些表現說明孩子已經對電視產生了“印刻效應”,如果不加以及時糾正,就很容易出現更加嚴重的心理障礙。

幾乎所有的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都知道,人類對最初接收的信息和最初接觸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他們用“首因效應”等概念來表示人類在接受信息時的這種特征。

於是我們發現,人類對任何堪稱“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興趣並有著極強的記憶能力。不經意地你就能列出許許多多的第一,如世界第一高峰,中國第一個皇帝,美國第一個總統,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等等,可是緊隨其後的第二呢?你可能就說不上幾個。看來,人類確實像那隻小鵝一樣,承認第一,卻無視第二。

在生活中,人同樣對第一情有獨鍾,你會記住第一任老師、第一天上班、初戀等等,但對第二就沒有什麽深刻的印象。

“印刻效應”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寧做雞頭,不做鳳尾。與其活在別人的陰影下,不如去另辟天地。當然這要看個人的能力而定,你具備這樣的能力,才能有機會成為你想成為的第一。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前任CEO傑克·韋爾奇就深諳“印刻效應”之道,並應用於企業經營之中。韋爾奇在上任的第一次年會上,就提出了“要做第一,隻要不是第一,第二的部門就關門!”他還告訴員工:你願意在第一流的公司工作,還是在不入流的公司鬼混?他寧可把這些失去競爭力的部門賣給對手,也不願意留在通用公司苟延殘喘。對於韋爾奇來說,通用電氣要是不能做第一,還不如讓員工選擇到其他第一、第二的公司工作。由於韋爾奇堅定的領導信念,在20世紀的最後20年裏,在經濟不景氣的嚴峻形勢下,將通用電氣做成了美國最成功的企業。

正如高爾基所說,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有誰的人生是注定不可以改變的?你想成為什麽樣的人,都是靠你自己去努力、去拚搏,你想成為什麽樣的人,就把那個人當作自己奮鬥的目標,當成自己未來成功的榜樣,這個榜樣的力量是你最好的前進動力,是你成功最好的積極因素。要敢於想成為第一,然後才會有實際行動上的奮力實施,這樣你離目標就會越來越近,終有一天你會成為目標中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