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渴嗎?喝水嗎?”是為了擺脫尷尬

我們日常與他人進行交流,有時會因話不投機而造成某些尷尬場麵,令氣氛緊張。話不投機有多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某種言談舉止使人為難,頓時氣氛充滿了異樣,這就需要及時轉換話題,以緩和氣氛。

兩個青年去拜訪老師,在談話中提道:

“老師,聽說您的夫人是教英語的,我們想請她指教,行嗎?”

老師為難地沉默了片刻,說:“那是我以前的愛人,前不久分手了。”

“哦?對不起,老師!”

“沒什麽,喝點水吧。”

“老師,您的書什麽時候出版啊?快了吧。”

這樣轉換話題,特別是提出對方很願意談的話題,就會使談話很快恢複正常,氣氛活躍起來。

話不投機的第二種情況,是有人有意或無意地開玩笑,帶有挖苦意味,使聽話者窘迫,甚至生氣。如同學畢業10年聚會,有的人頭發脫落許多,而他的同學挖苦他是“電燈泡”“不毛之地”。在這種情況下,他不能惱羞成怒,傷了和氣;但他也不想“忍氣吞聲”,硬裝沒事。於是一笑置之,豁然大度地來兩句:“好啊!這說明我是絕頂聰明。沒聽說嗎?熱鬧的大街不長草,聰明的腦袋不長毛!”這樣答複,話題未轉,內容卻引申、轉折了,既擺脫了窘境,又自我表揚,豈不妙哉?

第三種情況是雙方意見對立,談不攏,但問題還要解決,不能回避。這種話不投機的情況就需要繞路引導。例如,在找對象的問題上,母女有矛盾。女兒不願也不能和母親鬧僵,隻好等待時機再說。這天吃飯時,母親又嘮叨起來:“你這孩子,怎麽就不聽媽的話呢?人家局長的兒子,人長得不錯,又有現成的房子,你為什麽不和人家談,偏要……”“媽,喝水嗎?這飯有點幹,我去給您倒水。”這裏,女兒說“喝水嗎”是為了回避話題,意在繞路,擺脫尷尬的談話氣氛。很多時候,談話者忽然將話鋒一轉,提出了“您渴嗎?喝水嗎?”的問題,往往是為了避免和你起爭執,暫時擺脫“話題談不攏、意見不統一”的尷尬局麵。

第四種情況是在社交場合,有的人遇到一些讓他左右為難的境況。他想及時給自己解圍,於是就轉換了話題。聯係工作,洽談生意,也可能話不投機,陷入僵局。隻要還有餘地,就可提出新的話題,繞彎引導。例如,甲方推銷載重四噸的卡車,而乙方不要四噸的,想要兩噸的。這時,甲方若硬著頭皮爭執,隻會越談越僵,不歡而散。於是,甲方銷售代表靈機一動說道:“您渴了吧,我去給您倒杯水,一會我再細致給您講解一下四噸卡車的好處!”在這裏,甲方代表及時轉移話題,繞彎引導,從季節、路途、載重多少與車輛壽命長短等各種因素來促使乙方考慮兩噸卡車的弊病,於是自然“柳暗花明又一村”,開辟了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