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曼效應:三個和尚沒水吃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三個和尚為什麽沒水喝?

因為三個和尚屬同一種心態,同一種思想境界,都不想出力,都想依賴別人,在取水的問題上互相推諉,結果誰也不去取水,以致大家都沒水喝。

太多人做同樣的事情,會使每個人心裏想,反正大家都做同樣的事情,我少做點或者不做,在這樣的大集體裏麵也覺察不出來。當然會這樣想的肯定不隻一個人。結果,我不做,你也不做,最後就大家都不去做。

團體進行的工作,團體成員會有偷懶的傾向,這是所謂的“社會性的偷懶”。由於這是德國的研究者林格曼最初發現的現象,因此也稱為“林格曼效應”。

而拉塔尼等人於1979年所進行的實驗,則實際證明了林格曼效應。實驗首先分為一人、二人、三人、八人等四組,請各組拉繩子,以測定團體中的每個人到底出了多少力?

結果一個人拉繩子時,出力為l00%;二人一組時,個人使出的力僅為一人時的93%,同樣的,三人時為85%,八人時為49%。也就是說,當團體人數越多時,個人出的力量也就越弱,亦即有偷懶的傾向。

拉塔尼等人除了做拉繩子實驗外,還使用了大聲吼叫或拍手等方法來證明林格曼效應的實驗。

他聚集了48名男學生,每六人分為一組,兩個人間隔l米呈半圓形坐著。單獨時是兩次,兩人時四次,四人時四次,六人全部進行六次,讓他們發出聲音或拍手。然後測定各自的叫聲與拍手的音壓。實驗結果顯示,團體規模越大時,喊叫聲的音壓與拍手的音壓就會降低。

但此實驗法就算個人非常努力,可如果喊叫聲或拍手時機不吻合的話,音壓也會降低(這是一種協調性的失敗)。因此音壓的減少,是否真是由於“林格曼效應”所造成的,

還是由於協調性的失敗而造成的?拉塔尼等人又做了一個實驗來調查。

這次是聚集36名男學生,與先前一樣將每六人分為一組,在一人、二人到六人的條件之下,讓他們大聲喊叫出聲。這時學生們全都遮住眼睛,戴上連接特殊裝置的耳機,無法聽到別人的叫聲。也就是說,實際上是個人發出聲音,卻讓他們誤以為是全部的人一起發出的聲音。

假設沒有遮住眼睛或戴上耳機時,個人發出的聲音為100%的話,則二人時為66%,六人時則降低為36%。

另一方麵,以為整個團體發出聲音,實際上隻有一個人發出聲音的例子,二人時為86%,六人時降低為74%。因此可以了解到音壓的降低,並不是由於協調性失敗造成的,純粹是因為“社會性的偷懶”,不努力所造成的。

但降低情況並不是非常極端。例如看到團體中其他的人,或是聽到他們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之下,偷懶的程度就會明顯地減少了。

“大家一起努力合作”是相當沒有效率的做法社會性的偷懶,也就是林格曼效應,要實際在工作場合加以調查是非常困難的。拉塔尼等人隻能利用拉繩子或是大聲喊叫、拍手等方式來調查,不過這隻是在實驗室進行的實驗結果,並無法與實際的狀況相對應。

聲音的大小或拍手方法等單純的實驗,想要實際應用在工作上,看看是不是也會出現偷懶現象,是沒有辦法進行的。而且這個實驗隻是一種模擬實驗,其結果與實際狀況是否相同,我們雖不得而知,但理論上應該是十分接近的。

看前麵的實驗即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人數越多時,偷懶程度就會增加,這也表示出“大家一定要努力合作”的做法並不一定是真的都能努力合作。

一大堆人共同做一件事情時,往往都認為“就算自己不努力,別人也會去做”而產生一種逃避責任的心理。我們常說的“烏合之眾”、“一盤散沙”之所以無法成功的理由就在於此。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謂“大家要互助合作”,事實上就代表“大家可以適當的偷懶、輕鬆去做”。

因此在公司或學校裏,作為領導或老師絕對不可對下屬或學生說“你們大家一起努力做”這樣的抽象命令,而應該采用:“張三做這個,李四做那個”的具體指示,細致地安排出每個人該做的事情,這才是提升效率的方法。

也許你在大學中曾經觀看過拉拉隊的練習,同時讓每一個人依序發出聲音來。實際加油時,領導者會大聲叫,而其他隊員幾乎是全部發出聲音來。可是在練習時,雖然有時會

集體練習,但大部分時間都是單獨練習的。因為根據經驗之道,全部一起練習時,有人會出現偷懶的現象,因此要求大家單獨練習。

這種社會性的偷懶很不容易處理,就是因為大家並不是事先心懷惡意,打從一開始就打算偷懶的緣故。大聲叫的實驗,雖然認為自己叫的聲音最大,可是還是想配合別人發出聲音的音量或調子。這並不算是逃避責任,而是重視大家一起進行時的協調性的緣故。

總認為隻有自己大聲叫,是會破壞整體的協調性的。由於不希望自己太過於顯眼的意識作祟,因此會配合他人的調子,所以說這並不是故意要偷懶或逃避責任。

在工作方麵,當一個人做完所有的事情時,總害怕同事們會說:“你看這家夥,真是愛表現!就顯得他能耐。”所以會不斷觀察周圍的狀況,如果別人太慢的話,就會做適當的休息來降低自己的工作速度。上司看來或許會認為這是偷懶,但其本人卻真的認為這是為了大家才休息的,並沒有罪惡感。這也可以說是社會性偷懶的一個特點。

如果具有罪惡感意識或逃避責任的意識的話,要加以改善並不難。但若沒有這種自覺性,當然也就很難加以改善了。

要破解林格曼效應並不難,隻需要明確責任就好。比方,三個和尚,你負責清潔用水,我負責廚房飲食用水,他負責灌溉用水。雖然是做同樣的事情,但是責任到人、目的明確。誰不挑水,今天的生活某一環節就出問題,就找誰來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