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應:初次見麵猶如童貞

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

如果一個人在初次見麵時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麽人們就願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並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後一係列行為和表現的解釋。

反之,對於一個初次見麵就引起對方反感的人,即使由於各種原因難以避免與之接觸,人們也會對之很冷淡,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會在心理上和實際行為中與之產生對抗狀態。

多個實驗表明這種效應是存在的:向四組大學生介紹一個陌生人,對第一組大學生說這個人性格外向;對第二組大學生說這個人性格內向;對第三組先說這個人外向的特征,後說內向的特征;對第四組先說這個人內向的特征,再說外向特征。然後讓四組人分別敘述對這個人的印象。結果,第一、二組的印象是顯而易見的;第三組則普遍認為他是外向型人,第四組則普遍認為他是內向型人。這就是首因效應。

在第三、四組中,如果插進兩種較強的語言刺激,這時後麵的信息就會發生作用,第三組則認為是內向的,第四組則認為那個人是外向的,這就是近因效應的結果。

可見,在人際交往中,人們總是傾向於重視前麵的信息,而忽視後麵的信息,即使人們同樣注意了後麵的信息,也會不自主地習慣於按照前麵的信息來解釋後麵的信息。即使後麵的信息與前麵的信息不一致,也會屈從於前麵的信息,以形成整體一致的印象。

美國心理學家曾以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班學生為被試做了一個實驗。上課之前,實驗者向學生宣布,臨時請一位研究生來代課。接著分別向學生介紹了有關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況。其中向一半學生介紹研究生具有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等項品質,向另一半學生介紹的信息除了將“熱情”換成“冷淡”之外,其餘各項都相同。而學生們並不知道這兩種介紹間的差別。

研究生上課結束後,實驗者要求學生們填寫問卷,講出他們對代課教師的印象。結果表明,得到包括“熱情”信息的學生,對代課教師有更好的印象,紛紛用“是一個能體諒別人、不拘小節、有幽默感、脾氣好的人”來形容。這一係列特征都是學生們自己根據“熱情”這一核心品質擴散推及出來的。

而得到包括“冷淡”品質的信息的學生,則從中泛化出有關研究生的許多消極品質。可見,僅就“熱情”與“冷淡”之別,竟會影響對人整體的印象。

首因效應猶如童貞般寶貴,失去就不可以再來。那麽我們如何利用首因效應,給他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呢?

成功學家卡耐基在《如何贏得朋友》一書裏,總結了六條給人留下良好印象的途徑:真誠地對別人感興趣;微笑;多提別人的名字;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鼓勵別人談他們自己;談符合別人興趣的話題;以真誠的方式讓別人感到他自己很重要。

很顯然,首因效應具有先入性、不穩定性、誤導性,根據第一印象來評價一個人往往失之偏頗。因此,我們在與人交往時,也需要時常提醒自己不要輕易對他人下結論。孔子的“吾始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吾今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