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生活的設計師

快樂與煩惱常常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左右,受此影響的人常常表現得喜怒無常,搞得別人束手無策,隻好對他避而遠之。結果導致人的心情很壓抑、很沉重,越發苦惱和煩躁。

其實,這樣的苦惱仍需自己解決,問題的症結就在於自己如何對外界刺激進行認知、評價和選擇。

古時候,有位學者向高僧南隱問禪學,南隱以茶相待。他將茶水倒入杯中,茶滿了,但他還是繼續倒。學者說:“師傅,茶已溢出來了,不要倒了。”南隱說:“你就像這茶杯一樣,裏麵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你若是不首先把你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對你說禪,隻有心虛才能容道。”可見,如果心中有成見,認為不可能征服煩惱,那麽,就聽不進別人的箴言了。

人降生在這個世界上,便陷入未知的境遇之中,除了快樂以外,悲哀、憤怒、憂慮、愧疚和煩惱等可能會不間斷地困擾著每個人,給人們的精神套上沉重的枷鎖。麵對現實的挑戰,你能抵禦消極情緒的襲擊嗎?你能遠離煩惱嗎?你能夠主宰自己嗎?回答是肯定的。隻要你相信:問題的症結就在於你的認知評價能力如何。

人們往往錯誤地認為,生活得快樂與否,完全取決於外界刺激的大小,刺激大,煩惱就大;刺激小,煩惱就小。其實這中間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就是人們自己頭腦的加工——麵對外界刺激選擇何種反應。

例如,麵對火車晚點這一不良刺激,有的人大發雷霆,急得團團轉,焦躁不安;有的人到服務部買點東西吃,安靜地等待;有的人坐在候車室裏給朋友寫封信,充分利用時間。很明顯,這三種不同的反應,絕不是由外界刺激的大小決定的,而是由他們對同一刺激的不同態度決定的。火車晚點絕不會因為某個人大發雷霆而改變。

可見,環境並不能使我們快樂或不快樂,而是我們對外界環境刺激反應的選擇。也就是說,事件本身沒有壓力,它們是否使我們感到緊張、有壓力,在於我們以什麽樣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看待它們。

乘坐過山車,對一些人來說是痛苦的;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是令人快樂的刺激活動。如果我們選擇悲傷的事,渾身會充滿淒涼的感覺;如果我們選擇恐懼的事,我們會感到毛骨悚然,渾身冒冷汗;如果我們選擇為自己病情的事情來思考,自然會愁容滿麵;如果我們選擇令人喜悅的事情來思考,定是眉飛色舞;如果我們毫無信心,失敗會接踵而來……

總之,我們必須運用自己自由選擇的權利。作為自己生命的主人,我們每天、每個小時都可以做出自由的選擇。我們每個人都能頂得住災難和煩惱,並挖掘潛力戰勝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