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技巧決定應答質量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提問,是社會交往中很常見的一種活動。如何使對話按照自己計劃的進程發展,使社交對象說出自己想要得到的回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取決於人們提問技巧的高低。它也是口才高低的表現。提問的一個重要作用是讓對方為自己解釋疑難,此外,提問還有以下作用:

1.促進溝通人與人的關係

我們每天遇到熟人都會說:“小陳,上哪兒?”“老林,你來啦!”“小白,吃過了嗎?”很顯然,問題的內容並不是我們都很關心的,而是用這種問候語進行感情交流。在同事、好朋友之間也經常用提問來交流情感。例如你的女同事坐在那兒哭,其實你也明白她哭泣的原因是由於夫妻感情不融洽,受到丈夫的欺負。如果你坐近她,從事件的起因問起,一直問到結束,她一定會感激你的體貼和關心。如果你不問她的苦衷,說上一大通大道理,肯定不能使她感到安慰的。

2.以問話作為話語的引子

馮玉祥將軍統領西北軍時,部隊中有個外國軍事專家經常提問刺探軍事秘密,馮玉祥很不高興。有一天對他說:“你知道中國‘顧問’二字是什麽意思?”

“不知道。”

“‘顧’者看也;‘問’者問話也。‘顧問’者,我看著你,有話問你時,才請你答複。”

顯然,馮玉祥將軍的問話,其目的就要引出對方講“不知道”,然後就勢講出後麵他想說的,對他進行教育。

3.以提問代回答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寫道:有一天晚上,保爾和安娜不幸被幾個匪徒攔劫,一個匪徒用手槍逼住了保爾,另外兩獸性大發的匪徒把安娜拖到了一所空房子裏。事後,一個愛著安娜的工人茨維泰葉十分不安地問保爾,安娜是否被強奸。保爾很難過,反問:“你愛安娜嗎?”茨維泰葉費力地說:“是的。”聽了這話,保爾抑製住憤怒的感情,頭也不回地邁步走了。這時,保爾對對方提出的問題不做正麵答複。保爾這個反問,實際上回答了對方的牽掛問題,這個問句起到了一種以問代答的作用,給對方上了一堂教育課。

4.回擊、反駁對方的話語

回擊、反駁有三種情況,一是回擊對方刁難、攻擊自己的話語動機;二是反駁對方的人品;三是反駁對方話語中提出的觀點。試舉一例:

“徐孺子,南昌人,十一歲時與太原郭林宗遊,稚與之還家。林宗庭中有一樹,欲伐去之,雲:‘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木,困字不祥。’徐曰:‘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人,囚字何殊?’郭無以難。”

郭林宗有迷信思想,認為宅中有樹,猶如口中有木,成了不吉利的“困”字,因此想把樹砍掉。而十一歲的徐稚一個問句就把這種觀點給反駁了。他說如果宅中不能有樹的話,那麽宅中就不能有人,因為口中有木成了“困”字,口中有人成了“囚”字。如果說“困”就不祥,那麽“囚”字又有什麽不同呢?問得對方無言以對。

問話雖有以上作用,但如何問得巧呢?要恰當、得體、有效的提問,還應掌握一定的提問技巧。

1.選好對象、場合,提問要有針對性

(1)適當的場合。假如你是班組長,你所領導的三個人都完不成所布置的任務,你想對此事加以證實並問清原因。你可以有兩種辦法:一是把他們一起找來問:“這是你們的一致看法嗎?為什麽?”二是把他們一個個找來問:“你的看法和他倆一致嗎?為什麽?”前一問就不如後一問。因為前者三人在一起,從眾心理會不讓人說實話。因此,場合不同,回答就可能不同。

(2)適應對方的年齡、身份、文化素養、性格等特點。你對小朋友可以問“你幾歲啦?”對老年人就不宜這樣問。再如你可以對一個中國人問:“你在哪兒工作?”“收入不錯吧?”“家裏有幾口人?”……這是關心尊重對方的表示;但這樣問一個美國人,就是打聽別人私事的不禮貌行為。被問人有的熱情直爽,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文靜安詳,有的急躁毛糙;有的高傲,有的謙虛;有的誠懇,有的狡黠。性格不同,氣質各異;提問的方式隨之也應當有相應的變化:或單刀直入,或迂回進攻,或敞開發問,或試探而進。隻有這樣,才能達到目的。

(3)根據對方的心理特點。在問答過程中,提問的人、提問的內容、提問的方式,甚至提問行為的本身都會對被問人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提問人必須根據被問人的心理特點進行提問,這樣才能達到提問的目的,收到較好的效果。在提問的時候,被問人總是處於一定的心境之中,比如我們去探望病人,人家正在為病情焦慮不安,我們就不應問:“病情會不會惡化呀?”

另外,被問人總會對提問人的問題本身采取一定的態度,從而產生種種心理活動,如抗拒心理、回避心理、揣測心理等。

2.掌握雙方問答進程,提問要有明確目的

提問在交際活動中處於主動地位,它決定了對方說不說,說什麽,怎麽說;也決定了雙方的交談程序和交際氣氛。所以,提問藝術也應有控製技巧。

(1)掌握社交氣氛。兩人問答,氣氛是冷淡或是融洽,對社交的效果有很明顯的影響。社交氣氛可由提問的問題和方式來控製。選擇問句的句式和嚴肅的語氣,使氣氛緊張,能對罪犯的心理產生壓力。如審訊犯人:“你昨晚去沒去會計室?”“去過。”“一個人還是幾人?”“一人。”“去幹什麽?”“偷錢。”“偷沒偷?”“偷了。”從此例可看到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又如一位外祖母同她的小外孫久別後,見麵時的一次對話:“夏天過得好嗎?”“好。”“遊泳了嗎?”“沒有遊。”“你見到了許多小朋友吧?”“嗯。”“你愛吃冰激淩嗎?”“愛吃。”這樣的談話氣氛沉悶,雙方都像例行公務似的。其實,外祖母隻是想和小外孫親近親近,可不知怎樣才能讓他說話,隻好接二連三地采取是非問和事件信息問,這種閉塞式提問,當然不會引起對方的話頭了,這樣的提問就沒有控製住談話活動。

(2)誘導對方的答話。回答本來是被問人的事,但有時問話人可以適當控製對方的回答。羅斯福曾在海軍任職,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聽關於在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壓低聲音問:“你能保密嗎?”“當然能。”“那麽,”羅斯福微笑著說:“我也能。”委婉含蓄的拒絕,輕鬆幽默的情趣,既表達了自己不能泄密的原則立場,又沒使朋友尷尬難堪,效果不可謂不好。這種效果的取得,關鍵在於羅斯福選擇“能保密嗎”的是非問誘導出來的,因此決定了對方必然的回答“當然能”。

(3)掌握由提問到表達的過程。有時人們提問,是要對方聽自己表達,這就有個由自己提問到自己表達的轉變過程。如在車上,一位中年人給一位婦女讓座,這婦女一聲不吭就坐下了。中年人問:“嗯,您說什麽?”“我沒說什麽呀!”“哦,對不起。我以為你說了‘謝謝’呢。”先生的提問是為了引出自己後麵對女方的批評,顯得含蓄而又有心計。又如孟子在批評齊宣王不會治國時問:“假若一個人,把妻室兒女托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了。等他回來時,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這樣的朋友,該怎麽辦?”王答:“和他絕交。”孟子說:“假若管刑罰的官吏不能管理他的部下,怎麽辦?”王答:“撤掉他!”孟子又問:“假若一個國家搞得很不好,那又該怎樣辦?”王這時隻好看看左右。孟子先設兩問,誘導齊宣王做出肯定的回答,然後提出應該怎樣處置不會管理國家的國君,使宣王無以對答,最後服從自己的想法。

3.講究方式提問,提高提問水平

(1)話題的選擇是一大關鍵。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要使對方樂於答話,莫如挑他的擅長來說,其實,提問也如此。比如一個人羽毛球打得好,就可先問:“聽說你對羽毛球很拿手,是嗎?”問話的提問正像打羽毛球時的發球,你以對方的特長發問,就像特意發了個使對方容易接的球,他當然樂意還擊,一來一往,暢談不休。所以,有人把提問稱為“談話的發球”,這一比喻是很恰當的。

(2)技巧要與實際相適應。有位衣著時髦的青年人走進一家裝潢別致的咖啡館,拿起餐巾圍在脖子上。店主看見了就對夥計說:“你過去告訴他,他弄錯了。不過講話要技巧一點。”服務員走過去,對顧客說:“對不起,先生,您要刮臉,還是理發?”這個青年人聽後卻拉下了臉。這個提問由於不符合社交場合,誰也不會跑到西餐館來刮臉或理發,於是這種委婉提問在青年人聽來就可能是諷刺與嘲弄,是達不到交際效果的。

(3)運用技巧要講究效果。有位父親想提高兒子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觀念,他發問:

“寶兒,你長大要幹什麽?”

“當飛機駕駛員!”兒子說。

“當駕駛員幹什麽?”

“周遊世界!”

這位好心的父親啟發式的提問之所以未能達到效果,是因為提問的導向不明確,故兒子不能如他預想的那樣,回答:“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