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善事是一種美德

張慶傑和他所領導的樂安居企業,一直熱衷於社會公益事業。數年來積極助養失學兒童、關心殘疾人、援助困難職工、捐款賑災、和困難戶結成幫扶對子……種種善舉,讓他在深圳企業界擁有很高的慈善美名和影響力。2007年,張慶傑獲得了廣東省民政廳頒發的“南粵慈善獎”。

在慷慨解囊之餘,張慶傑還身體力行從事義工。工作之餘,他每年參與的社會公益事業累計不少於60天。張慶傑坦陳,自己在幫助別人之後會有一種快感,而這種快感是任何快樂都比不上的。他說:“我會力所能及地多幫助一些人,這樣我會很快樂。”

我們總是期盼致富時刻的來臨,每一天,每一年。而那一刻真的出現了!

多少辛勤的努力都已過去,多少無法預知的挫折與阻礙,如今也都一一被戰勝與克服。

曆經了冬天的醞釀想象、設定目標和擬定計劃……春天的耕田下種……夏天的施肥、培植、除草、細心的照料……如今一切就緒,目標已經實現,夢想已經成真。

此刻,你將如何麵對金錢呢?是小心謹慎,還是懷著“有錢能使鬼推磨”的“豪邁氣概”大展拳腳?

盧梭說:“奢侈的必然後果——風化的解體——反過來又引起了生活的腐化。”當金錢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時,人們對金錢就會窮奢極侈,然而它不能帶給人尊貴,不能帶給人充實,更不能帶給人高雅和現代的文明。

李嘉誠的兒子曾經問:“爸爸,我們賺這麽多錢到底有什麽意義?”李嘉誠的回答很簡單:“賺錢多可以愛國,回報社會。”

李嘉誠的財富眾人皆知,但他的一些表現卻顯得有些“吝嗇”。至今他仍然堅持身著藍色的傳統西服,佩帶一塊26美元左右的廉價手表,並自豪地說,如今花在自己身上的錢比年輕時少多了。

多年來,李嘉誠一直自掏腰包支付各位董事的薪金;從公司收取的酬金,不論多少,全部撥歸公司;他在公司裏不領薪水,每年隻拿600多美元的董事費,沒有其他福利津貼,所有私人用品,甚至午餐也從不開公賬。

但和其他許多富豪一樣,他花在慈善事業上的金錢和時間卻不少。他平均20%的時間都用在慈善活動中,並表示要為慈善事業投入更多的精力與資金。李嘉誠已經捐了5億美元用於修建各類學校、醫院以及開展醫療研究活動。不久前,他又捐出2億港元用於殘疾人事業。

甚至有人問李嘉誠,自己是否考慮過捐贈眼角膜的事,他灑脫地表示:“我早已說過,到時所有還有用的器官,我都願意捐出來。”

如果你熟悉成功人士的故事,你會發現他們總是在和別人分享財富。這些人對於他們的成功懷著深深的感恩心理,他們非常了解他們的責任。值得注意的是,這裏並不是說所有的有錢人都應該負責處理他們的錢,而是說所有幸福的有錢人,應該以負責的態度處理他們的金錢。

有本事賺很多錢的人,也有義務關心那些收入較少的人。美國鋼鐵巨頭安德魯·卡耐基有句話剛好切中要點:“多餘的財富是上天賜予的禮物,它的擁有者有義務終其一生將它運用在社會上。”

有人花了25年的時間,研究超級富豪的生活。他對金錢方麵的建議,值得我們學習:“獲得金錢的最保險方法,就是先捐錢。了解到這一點的人是幸福的。”

我們知道,有社會責任感的有錢人不僅會捐獻很多錢,而且還是從很早就開始捐獻了。在他們能力幾乎還不到捐錢的時期,他們已經開始養成捐錢的習慣。卡耐基、沃森、洛克菲勒等,甚至包括剛剛退休的當今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他們從很早的時候就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他們對社會的感謝。

張慶傑經常說:錢隻是一個仆人,它可以幫我們達成許多目標,從而給我們帶來快樂;若一個人把錢當成了主人,身心受到錢的支配,則會變成一個人格低下、尊嚴掃地的可憐蟲。

美國管理大師戴爾·卡耐基則認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就是正當地管理財富,這樣,手足之情的紐帶就會把富人和窮人和諧地聯係在一起。”卡耐基相信貧富間的不平等是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結果。在自由的市場體係中,創造的財富最多,但是財富的聚斂者應該本著“共同的利益”,將金錢用於公益事業。除了建議有錢人不要留給孩子過多的財產之外,卡耐基甚至還幽默地建議政府給那些“自私自利的百萬富翁一錢不值的生命判處死刑”。

比爾·蓋茨利用自己的財富讓很多窮人獲得了,免費接種疫苗的機會,彭立珊免費為中國10多萬白內障患者治療使之能重見光明,李亞鵬創立嫣然基金為治愈全國的兔唇兒童而奔波……也許,成為富豪獨一無二的最大好處應該是:能夠獨立地做到原本需要廣泛的社會力量才能達成的某種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