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感情凝聚人心

“企”字無“人”,則為“止”。企業的競爭力歸根結底是人的競爭力。無論是在工廠、企業,哪一個單位都離不開“人”,從社會發展來看,樸素的社會學認為人是萬物的主宰,管理無疑應該從“人”入手。

家和萬事興,這個道理相信人人都懂。對於企業來說,上下和諧和睦也是“興”的前提。如何讓企業上下“人和”,是當今企業管理者需苦心研修的一個課題。

管理有兩個字,一個管,一個理。管指的是控製,理指的是疏通。一個在於堵,一個在於疏。管理的正確做法是“管事理人”:你要管事情,不要管人;你要理人,你很難去理事。可是現在很多管理者卻仍沿襲老一套“管人理事”的做法,完全搞錯了對象,這是最嚴重的問題。

陶華碧是一個文盲,沒有讀過書,唯一會寫的是自己的名字——這三個字還是創業後因為簽署文件不便而由兒子李貴山教會的。因此,在“老幹媽”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對於陶華碧來說,最大的難題並不是生產方麵,而是來自管理上的壓力。

首先,在兒子李貴山的幫助下,陶華碧終於製定出了公司最原始的、帶著濃厚鄉土氣息的規章製度。除了剛性的製度管理外,陶華碧還有她另外一套柔性的管理方式:親情化管理,對員工進行“感情投資”。

雖然沒有文化,但陶華碧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幫一個人,感動一群人;關心一群人,肯定能感動整個集體。

陶華碧總是在人們想不到的地方關心人,體諒人。公司裏有一個廚師來自農村,父母早喪,家裏還有兩個年幼的弟弟,可他愛喝酒抽煙,每月1000多元的工資,幾乎都被他花掉了。陶華碧得知這一情況後,很是擔心。有一天下班後,她專門請這個廚師到酒店喝酒。酒桌上,她對他說:“孩子,今天你想喝什麽酒就要什麽酒,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但是,從明天開始,你要戒酒戒煙。因為,你要讓兩個弟弟去讀書,千萬別像我一樣一個大字不識。”這番語重心長的話,使這個廚師深受感動,當即表示戒酒戒煙。但陶華碧還是不放心,她隻讓他每月留200元錢零花,其餘的錢則由她替他保管,什麽時候他弟弟上學需要用錢時,再從她那裏支取。

隻是關心個別員工,陶華碧覺得還不夠。每當有員工出差,她還總是像老媽媽送兒女遠行一樣,親手為他們煮上幾個雞蛋,一直把他們送到廠門口,直到看到他們坐上了公交車後,她這才回去……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賴文生說:越是富於人情味的人聚集在一起,就越能做出超人的事情。忽視人性的管理者,隻能使管理工作陷入僵局。

在管理者眼中,下屬是人還是機器?這個問題直接關係到管理者采取哪一種管理方式,並能取得怎樣的效果。對此,大多數管理的答案都傾向於前者,畢竟是以人為本的概念已深入到這些企業管理者的心裏了,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例外。

有的人認為下屬應該像一部機器,開動它的時間應由管理者做主,要它什麽時候停就什麽時候停,絕對沒有一點商量的餘地。有這種思想的主管不會得到下屬的愛戴;另一方麵,下屬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對於工作質量及效率也沒有什麽好處。

在一家跨國公司的員工辦公室裏,氣氛猶如冰冷安靜的庫房。一位在該處工作的年輕人稱,公司規定員工在辦公時間不得交談非公事的話,去洗手間必須到接待處取鑰匙,茶水間外駐有一位員工,登記去該處喝水的人。

這使得本來言笑語歡的同事,一到辦公時間,得立刻換上冰冷的麵孔,整個人猶如被公司買下來似的,沒有絲毫的私人尊嚴。值得注意的是,這間跨國公司的業績並不見得突出,員工流動量也很大。大部分辭職不幹的員工都認為那間公司沒有人情味,甚至幹了10年以上的資深員工在離開公司時,也沒有一點留戀。

那家公司最失敗之處,就是忽略了人情的管理法則。人和機器的區別在於人有感情、自尊等精神因素,而機器則沒有。所以,那些把下屬當做機器一樣管理、使用的管理者注定會失敗,隻有以人為本才是最理想的管理方式。

“老幹媽”公司的員工來自五湖四海,生活習慣各異。工人們每天吃、住、工作、生活在公司,時間久了,互相間難免發生摩擦,但隻要“老幹媽”陶華碧一出麵,問題就理得順順當當。就這樣,公司全體員工在“老幹媽”的嗬護下,團結一心地為企業的明天而奮鬥。

陶華碧的這種親情化的“感情投資”,使陶華碧和“老幹媽”公司的凝聚力一直隻增不減。在員工的心目中,陶華碧真得就像媽媽一樣可親可愛可敬;在公司裏,沒有人叫她董事長,全都叫她“老幹媽”。

隻有栽了梧桐樹,才能夠引來金鳳凰。科學、合理、有效地用人,需要用慧眼甄選人,用利益激勵人,用感情凝聚人,用培訓提升人,用發展鼓舞人,用製度規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