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暈輪效應的迷途

“暈輪效應”又稱為“光環效應”,最先由美國心理學家H·凱利提出。這是一個心理學範疇的概念,是指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者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給人以好的印象後,這種印象會影響到人們對他(它)其他方麵特征的判斷,人們會傾向於認為其他特征也是好的。成語“愛屋及烏”即是描繪這種心理。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四處彌漫擴散,因此人們便將這種心理效應稱為“光環效應”。光環效應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是指在人際知覺中形成的以偏概全或以點概麵的主觀印象。很多企業的商品喜歡找明星代言,就是利用了暈輪效應。

曾經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論證了暈輪效應的存在。他找來兩組學生,告訴他們這是一項對於評價老師的研究。兩組學生分別觀看了同一位老師拍的不同視頻,相同的是,這位老師一直操著濃重的外國口音。第一組學生看到的視頻中,這位老師態度和藹,溫和地回答了很多學生提出的問題。而第二組學生看到的視頻中,這位老師則態度冷漠,以一種近乎冷酷的語氣回答了相同的問題。很明顯,第一個視頻中的老師顯得熱心教學,關愛

學生;第二個視頻中的他則顯得無心工作,懶於應付學生。

兩組學生看完視頻後,心理學家要求他們對於這位老師的外表、口音等方麵給出評價。第一組學生大都認為這位老師和藹可親,外表很具有吸引力,甚至那濃重的外國口音也很有魅力。而第二組學生對於這位老師的評價,不言而喻。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暈輪效應是確實存在的,並且有力地影響著人們的判斷。但暈輪效應在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偏誤,不可否認,它也會給我們帶來一些負麵影響。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暈輪效應的形成,與我們知覺的整體性有關。在知覺客觀事物時,我們習慣於用經驗來將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的對象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如“管中窺豹”,說的便是這種情況。誠然,因為這種以點概麵的影響,暈輪效應會使我們在認知事物時變得武斷,也可能會使我們被初次見麵或不熟之人誤解。但凡事有弊必有利,如果我們掌握了暈輪效應的原理和特征,適當運用,便可以讓暈輪效應為我所用。那麽,我們又該怎樣克服暈輪效應的弊端,利用它來為我們服務呢?

1.打造良好“第一印象”

人們常常有“先入為主”的習慣,所以對於素不相識之人的第一印象會較為深刻,也就是我們前麵所說的首因效應。而又因為暈輪效應的作用,所以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給初識之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將為彼此日後的相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我們注意自己的儀容儀表、言談舉止。首次會麵時,我們應自然、從容地展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盡可能地利用暈輪效應為我們在別人心中打造出一個美好形象。

2.警惕“投射傾向”

“投射傾向”是指將自己的某些心理特征附加給他人的現象。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善良的人總是以好的一麵去解釋他人的行為,而猜疑心重的人常常以惡的角度去揣度他人的心思。也即是說,人們在反映別人的時候,經常不自覺地反映著自己。因此,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不僅要不斷提醒自己在識人時勿受投射傾向的影響,也要考慮到別人在投射傾向的影響下如何看待自己。這就要求我們靈活機變,與不同的人交際,懂得采取不同的方法。

3.不可死板教條

這裏說的死板教條,就是將不同類型的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貼標簽”,如商人就一定是“老奸巨猾”,男孩就一定是“調皮搗蛋”等。這種歸類,很容易造成偏差。大千世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每個人的性格都是多麵性的,很難一概而論。反之,我們也不可以死板教條地認為自己的“類型”或是某個片刻的舉止就一定會讓別人為我們貼上恰當的標簽。努力展現自己美好且多姿多彩的方麵,凡事善始善終,才是社交之道。

4.正視以貌取人

前麵,我們已經講過了以貌取人的不可取之處,但是在人際交往中,即使我們自己能夠注意不去以貌取人,但無法阻止或改變他人的內心想法。為了使自己能夠在人際交往中不受到以貌取人心理的負麵影響,我們除了應認真修飾自身的儀表外,還應坦然接受別人的想法,並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讓對方主動敲碎他心中的“堅冰”。

暈輪效應就像一所迷宮,一旦人們迷失在其中,就很難走出來。初識的人或相交淺薄之人,因為彼此之間的陌生,所以人們在自己心中為對方“塑造”形象時,很容易受到暈輪效應的影響,處於一種有失偏頗的心理狀態。暈輪效應是一把雙刃劍,它可能讓我們在別人心中更美好,也可能讓別人認為我們十分糟糕。因此,我們隻有掌握了暈輪效應的心理特點並合理利用,才能在人際交往中春風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