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完善自己,培養良好人脈 處理好與自己的關係

一位公共關係學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分別對自己和他人作出評價,然後再將同一個人的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放在一起對比,結果發現:每一個人心目中的自己和他人心目中的自己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我國古人也曾經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由此可見,一個人能夠清楚地認識自己,進而準確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你與他人的人際關係如何?我們可以用一個心理測試來檢驗一下:

你走向一個熟睡的嬰兒時,他忽然睜開眼睛,你認為接著他會有什麽反應?

1.笑

2.哭

3.眼睜睜地看著你

4.完全不理你

測試結果:“嬰兒”代表的是人際交往中的“他人”。你想象中的他人的反應恰好代表的是你自己內心的想法。

選1的人,屬於很自信的一類人,懂得和他人交往的技巧,交際手段也不錯,因此很容易和他人打成一片;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度自信,隻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忽略了別人的感受、想法。

選2的人,比較沒有自信,害怕和他人交往。因為深恐暴露自己的缺點,所以選擇將自己包裹在人為製造的殼中裹足不前。如果能夠再自信點,積極與他人接觸,一定會發現交往並沒有自己想得那麽難,也會發現外麵的世界非常美好。

選3的人,有些神經質,也就是說對人際關係相當敏感。他們非常在乎人際關係,也會小心翼翼地去維護。但是由於太過於在意別人的感覺、想法,不僅弄得自己精疲力竭,還給周圍的人帶來壓力。這種情況下最好的做法是放鬆一下自己,以平常心來麵對人際關係。

選4的人,相當孤僻,認為與其和別人在一起,還不如一個人來得快樂、自由,所以根本不願、也覺得沒必要踏入別人的世界。然而,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是不可能獨來獨往的,尤其是在一個團隊中,所以需要好好調整自己。

在上麵的心理測試中,我們用“嬰兒”來代表他人,是具有一定的根據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女性和男性在對嬰兒的反應的猜測中表現出很大的不同,絕大多數女性從不擔心

嬰兒見到她們的第一反應是哭——這是因為在和嬰兒的相處中,女性擁有比男性更多的自信。再比如,一般比較會逗小寶寶的人,內心中產生“被討厭怎麽辦”的不安感的概率就會比不會逗寶寶的人小得多。這是因為,嬰兒由於內心極為純淨,對人內心的情緒反應會非常敏感。人心裏的情緒總是會表現在臉上,或是從態度中流露出來,這種不安和不信任感被小寶寶感受到,小寶寶就會表現出相同的情緒。

換句話來說,決定我們人際關係狀態的,其實並不是和我們交往的那個人,而是我們自己。我們隻有正視了自己,才有可能正視我們的人際關係。一個人想當什麽樣的人,就會建立什麽樣的人際關係。有些人雖然“自我感覺”良好,優越感極強,但是別人卻不以為然,不是因為別人不懂得發現他的優點,而是因為沒有人願意和一個時時處處都想顯得比別人強,“高人一等”的人相處。這樣的人因為自身的優越感,說話做事時難免會表現出盛氣淩人、居高臨下的姿態,然而在平等交往的人際關係裏,沒有一個人不希望被對方尊重,也沒有人會心甘情願地被他人歧視、瞧不起。結果,這類人理所當然會被敬而遠之。

這些人因為過高地估計了自己,所以很難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和別人身上的優點。在和他人發生矛盾時,總是把責任歸咎於對方。更有甚者,明明理虧,為了維護麵子還要強辯,這樣的人即使沒有矛盾發生,也會與人關係緊張。反之亦然,一個人如果在與他人交往時,將自己看得過低,對於別人提出的要求全盤被動接受,這樣的人不僅在人際交往中被動,同時因為自己對自己的輕視也很難獲得他人的尊重。他們雖然表麵上不會與人關係緊張,但實際上同樣無法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因此,正常人際關係的確立,其實是從我們自己開始的。

從行為上講,一切從自己做起,才有成功的希望。儒家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講“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但是現代人卻偏偏要將這些原則反過來,“多要求別人少要求自己”,多注意別人如何如何,卻很少去反思自己有沒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這也是人際關係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比如我們前麵講過,真誠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石。換個通俗的說法,就是我們討厭彼此之間騙來騙去,也經常標榜自己從來不會欺騙別人,但欺騙無大小,哪怕是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辦公室的電話鈴聲響了,小王接起電話,電話那頭傳來一個男性的聲音:"您好,我姓李,找一下張某某先生。請問他在嗎?"

小王用手捂住話筒,對張先生說: “張先生,有你的電話,是一位李先生打來的。”

張先生一聽,連忙告訴小王:“你告訴他,就說我不在。”

這種場景是不是很熟悉?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常用的一種“伎倆”,當我們不願意麵對某個人或者某件事情時,就會用這樣的“欺騙”來暫時圓過去。這難道不是欺騙嗎?如果此時你是電話另一頭的人,心中又會做何感想呢?所以,不要責怪別人欺騙你,也不要責怪別人敷衍你,我們要學會檢討自己,是不是我們也曾經對對方做了這樣的事情呢?

很多時候,決定我們人際關係的其實正是建立在這些日常小事之上的、我們留給他人的“印象”。我們習慣於用過去的經驗對其他人進行判斷,也習慣於根據一兩次的交往來對一個人草率地下結論。對於從小就聽著“狼來了”的故事長大的我們來說,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每一個人都會被別人貼上一張看不見的標簽,上麵清清楚楚地寫著我們的性格和人品。這將決定我們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地位高低,也決定著我們彼此之間人際關係的好壞。為此,我們必須從一開始就對自己負起責任來。

正如本文一開頭的那個測試,在建立人際關係前,我們有必要首先想想自己要做一個什麽樣的人。是像古代忠義之士那樣,為正義犧牲在所不辭,言他人所不敢言、為他人所不敢為?還是低調點做個老好人,老老實實地保住自己所謂的那份安全?抑或是做一個對什麽都無所謂的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隻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不管任何事情都無須過問?通過觀察,我們會發現絕大多數人都在這三類人之列,他們各自的人際關係乃至是

命運都各不相同,第一類人或許因為過於剛烈而遭受比他人更多的挫折;第二類人最為常見,卻也最沒有“存在感”;第三類人冷漠了別人,別人也冷漠了他。那麽,我們自己呢?我們又屬於哪一類人,或者想做哪一類人呢?

可能有人會說,第一種做不起,第二種活得太憋屈,第三種又做不到。是的,盡管人可以大致被分為這三種類型,但是每一種人身上都有著各自的一些“缺陷”,一些有自知之明的人也在努力地想辦法去彌補這些缺陷,最終成了“三合一”型的人——

沒錯,這才是我們大部分人想做的類型。由於我們很難把握哪個特質多一點、哪個特質少一點,因此我們又各自不相同。從社會的角度而言,我們也的確需要這樣一種理想的人格類型,即在需要堅持原則的時候堅持原則,需要聽話時聽話,需要灑脫時灑脫。這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其次,經營自己的人際關係,我們還需要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和自己處好關係,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我們要和自己搞好關係,首先就得全麵地接受自己,隻有接受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健康的發展,然後獲得和諧的人際關係。接受自己離不開了解自己。我們大概每天都會照鏡子,每當我們麵對鏡子的時候,你對鏡子中的人是喜歡還是厭惡?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也很少有人會喜歡他。可事實上就是有很多人對自己不滿意,在這個問題上很多人都喜歡走極端。要麽是看自己哪兒都不順眼,要麽就是極度的“自戀”。這些都不利於我們正確地評價自己,也不利於我們全麵客觀地接受自己。如果哪一天我們的心態開始發生改變,我們開始接受自己了,然後慢慢地,我們就會發現,大家也都開始接受你了。我們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建立起來了。

敢於正視自己的人,才能夠將自己剖析得更全麵,才能夠理智地看清自己。因此,正視自己,正是我們經營人際關係需要克服的第一個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