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共同之處,陌生人瞬間變“一國人”

我們回想一下與陌生人發展成熟人的曆程,最經典的一種方式恐怕就是雙方通過一番交談,發現原來是君子所見略同,接下來就順理成章地英雄惜英雄,然後幾乎瞬間就成“一國”的了。可見,說出共同語言,是消除陌生感,增進親近感最好的方法,一個人若想博得一個陌生人的好感,首先就得在語言上契合。所以,在談話時盡可能尋找一些共同之處來說吧,你可以從下麵幾個方麵入手。

脾氣相投,說話才能相投

人們說話講究的是脾氣相投,投脾氣的人千言萬語也動聽,不投脾氣的人寥寥幾句也格外刺耳。所以,當你遇到一個陌生人時,若你不想一句話就把人得罪了,最好事先預估一下你們倆是不是脾氣相投的人。如果是,那麽你可以放心大膽地說話了;如果不是,你最好什麽都不要說,因為一張嘴可能就是錯。

那麽,如何摸清一個人的脾氣秉性呢?很簡單,從閑談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因為我們在閑談的時候一般都不會特別緊張,所以大家也都不會去“刻意表演”,而且閑聊的話題都是比較輕鬆愉快、無關痛癢的,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人往往都會放下戒心。這個時候也正是我們“乘虛而入”的時候。

曾經在路邊擺攤給路人算命測字的“江湖術士”,也是用這種閑聊的方法了解那些被“忽悠”的善男信女的。因為人在閑聊的時候不經意間就會泄露出自己的一些信息,如籍貫、從事行業、年齡、家庭背景等,當這些被所謂的“大師”一語道破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非常驚奇,其實他們猜得已經八九不離十了。自然那些被言中的人就會乖乖地掏腰包,求大師來“指點迷津”,而這些江湖術士也就欣然自得地穩做他的“薑太公”了。

在閑聊中詢問別人的觀點或者探查出這個人的為人以及個性是一件比較有技術含量的事情,這需要不動聲色、“暗度陳倉”。對方的一些比較個人的信息以及個性是比較私人的情報,隻有他覺得此人跟自己比較親近才會告知,所以如果你毫無頭緒地去打聽別人這一方麵的事情,別人就會對你產生排斥感甚至警惕性。這樣冒失的行為也是不理智、不禮貌的。我們可以用一些旁敲側擊的方法來達到這一目的,這樣才不會引起對方的反感,甚至對方還會因此而覺得你這個人很不錯,更願意跟你親近。

比如在問職業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采取試問法。在你出口詢問之前,你要先看看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氣質,初步推測出他所從事的行業,若他外表看上去文質彬彬的,你就可以推斷他是知識分子。下一步你就可以問他:“請問你是老師麽?”一般情況下,他會下意識地糾正你的錯誤或者直接承認。如果他說他不是老師,你就用含糊其詞的回答讓他覺得你隻不過是隨便猜猜,並沒有什麽其他的企圖;若你猜對了,那對方一定會佩服你的眼力,你們之間的關係瞬間就可以拉近。

要想在閑聊的過程中,準確地拿捏住對方的“脈”,我們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對凡事都比較淡漠的人——隨著他的興趣來,否則必然會碰壁或者被無視掉。這種人一般都非常自我,所以他不會在意你的話題,而是更加在意這個事情與他有沒有關係。

第二,跟別人閑談喜歡用形式化語言的人——這種人心機往往都比較重,所以總是喜歡用一些“假、大、空”的話去敷衍別人,從來都不會表現出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故而和這種人談話一定要小心,不要“偷雞不成蝕把米”,被對方給繞進去了。

第三,愛說大話、心直口快的人——這種類型的人是比較好把握的,隻要你循序漸進,一步步地對其引導,那麽他很快就會按照你設定好的步驟,將自己的底牌一一向你亮出來。

總之,想要抓住對方的“脈搏”,閑聊可是個很好的契機。

背景相似,說話才能相似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也就是說,一般有著相同背景、相似經曆、共同目的的人,往往會成為“一國人”,也很容易產生共同語言。這句話在如今同樣適用。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很大程度上源自社會變革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在今天這個大時代背景下,更多的人選擇遠離家鄉,到陌生的大城市中謀生。對這些人而言,獨在異鄉為異客,孤獨漂泊的感覺如影隨形。不論是否願意,人們必須要去結識陌生人,在陌生的環境與陌生人打交道,這個過程很難讓人感到舒服。可是,如果這個陌生人是同鄉,或者也有過相同的經曆和遭遇,抑或有著共同的奮鬥目標,那麽這樣一來,陌生人頓時也就不陌生了,因為相同的背景總是容易讓人產生些許莫名的好感。

當然,兩個陌生人在一起,不可能一上來就都自報家門,將背景抖落得幹幹淨淨,最初往往僅僅是一種試探。試探些什麽?一般都是了解一下最基本的信息,這就是我們與陌生人溝通的技巧。我們不能一上來就直接詢問一些比較“私人”的問題,這樣顯得你非常沒有禮貌和教養。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說的那個武陵人找到桃花源的過程是很曲折的,其實我們想要了解陌生人,跟尋找桃花源一樣,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我們應該通過旁敲側擊的方式去試探。

兩個青年人同坐一輛長途汽車,他們並排坐在一起。

“你在哪裏下車?”其中一個人問對方。“在終點站,你呢?”

“我也是啊,好巧,你是要去上海什麽地方啊?”“我要去浦東那邊的親戚家,你是上海本地人吧?”“不是,我也是從外地來找親戚的。”兩個人發覺互相都對上海有所了解,並且也有一些共通之處,便有了共同語言,他們說話很投機,所以就互相留了電話,還互相邀請對方去家裏做客。後來,他們就成了好朋友。

這兩位從陌生人到成為朋友,其實隻因為簡單的幾句對話。有時候我們為了打開局麵,就必須有人付諸行動,來一次“破冰之旅”。你可以選擇以一句問候和打招呼開始;也可以借機詢問對方的籍貫、身份等;還可以從對方的口音、說話方式等方麵入手;甚至你還可以假借“吸煙借個火”這樣的托詞來探查對方的一些背景信息。而一旦你發現對方有些許跟自己相同的背景,無論是出身差不多,還是目的地比較相近,抑或根本就是一個地方出來打拚事業的同鄉,那親近感自然而然就有了。

話題相同,講話更有共鳴

在你第一次與人見麵,互相寒暄並且介紹了自己的基本情況之後,兩人算是已經認識了,但是卻沒有深入的交流,也就是說隻能算是“泛泛之交”,充其量有這麽“一麵之緣”罷了。而且,作為一個沒什麽深厚閱曆和實戰經驗的“菜鳥級”新手,很有可能在見麵之後就會出現“認識了一下,再就沒什麽話語了”的尷尬局麵。這時候,為了打破尷尬的僵局,你需要尋找出一個很好的話題來,這樣兩人不但可以打破沉默,並且還能夠讓彼此之間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下,為更進一步發展關係打下良好的基礎。

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好的話題能讓談話雙方喜聞樂見,縱情暢聊。然而“眾口難調”,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口味。例如,北方人喜歡吃麵,南方人喜歡吃米;北方人口味較重,南方人喜歡清淡,等等。每個人對話題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偏好,這個與個人的修養、性格、品性、性別、年齡、愛好和身份地位等都有關係,可以說是非常複雜的。所以對於一個人喜歡什麽樣的話題,很少有人能夠拿捏得十分準確,因此我們隻好退而求其次,先分析出這個人對於什麽樣的話題不反感。

如何從一個陌生人那裏了解到他能夠接受的話題,是一個比較難辦的事情。正因為互相之間不甚了解,所以無法輕易做出判斷。不過我們也有一種“快捷方式”去達到這個不太容易達到的目的,即“投石問路”法則。

“投石問路”就是將我們所知道的一些有限的信息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例如,你們剛剛認識,但是通過介紹你得知了對方在哪裏上的大學,並且知道了對方所讀的專業是什麽,那麽為何不從他所學的專業入手展開話題呢?這就是所謂的“投石問路”了。從對方比較擅長或者比較得意的事情開始說起,那麽這個話題一定是有價值的,談話將會連綿不絕,並且還有更加深入了解的機會,這會為你打開局麵帶來良好的契機。

投石問路一旦成功,你就會知道究竟什麽樣的話題能夠引起兩人的共鳴,使兩人尋找到更多的共同點,順利發展成為“一國人”。如此一來,你還怕陌生人不好接觸,陌生感不好消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