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詠三歎的,欲罷不能

在文學藝術的殿堂中,很多優秀的抒情作品都喜歡用“一唱三詠”的煽情方式,讓人讀之欲罷不能。如戴望舒《雨巷》中采用了一詠三歎,回環往複的寫作手法,讓詩中的丁香姑娘叩擊著我們的心扉,讓她在我們心裏久久回味著。

不單在文學作品中,在我們的演講中,也能運用這種“一詠三歎”的技巧,來達到傳遞思想觀點的目的。在演講中運用排比句式,可以加強語勢、增強語言的節奏和韻律。用它來說理,可以使論述細密嚴謹;用它來敘事,可以使事物集中表現;用它來抒情,可以使感情激昂奔放。

美國著名的黑人解放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不僅是個卓越的政治家、革命家,還是一位演講大師。當美國的大地上四處彌漫著種族歧視的黑霧時,年輕的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站了出來。1963年8月,34歲的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前向25萬人發表了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又名《在林肯紀念堂前的演講》),為反對種族歧視、爭取平等發出呼號。這個**澎湃的簡短演說,促成了黑人的覺醒與白人的醒悟。

限於篇幅,我們摘錄部分演講詞如下——

一百多年前,一位美國偉人簽署了《解放宣言》。現在,我們懷著無比敬仰的心情站在他紀念像投下的影子裏。

這份重要的文獻,為千千萬萬正在非正義烈焰中煎熬的黑奴點起了一座偉大的希望燈塔。這文獻,有如結束囚室中漫漫長夜的一束歡樂的曙光。

然而,100年後的今天,我們都不得不麵對黑人依然沒有自由這一可悲的事實;100年後的今天,黑人的生活依然悲慘地套著種族隔離和歧視的枷鎖;100年後的今天,在物質富裕的汪洋大海之中,黑人依然生活在貧乏的孤島之上;100年後的今天,黑人依然在美國社會的陰暗角落裏艱難掙紮,在自己的國土上受到放逐。“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夢想有一天,在佐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

我夢想有一天,甚至連密西西比州這個正義匿跡,壓迫成風,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將變成自由和正義的綠洲。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裏生活。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我夢想有一天,亞拉巴馬州能夠有所轉變,盡管該州州長現在仍然滿口異議,反對聯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裏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將能與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攜手並進。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幽穀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聖光披露,滿照人間。

這就是我們的希望。

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夠把絕望的大山鑿成希望的磐石;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夠將我國種族不和的喧囂,變為一曲友愛的樂章;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夠一同工作、一同祈禱、一同奮鬥、一同入獄、一同為爭取自由而鬥爭。因為,我們明白,我們終將得到自由,我們終將得到原來屬於我們的幸福!

讓自由之聲從科羅拉多州冰雪覆蓋的落基山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加利福尼亞州蜿蜒的群峰響起來!不僅如此,還要讓自由之聲從佐治亞州的石嶺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田納西州的嘹望山響起來!

讓自由之聲從密西西比的每一座丘陵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每一片山坡響起來。

當我們讓自由之聲響起來,讓自由之聲從每一個大小村莊、每一個州和每一個城市響起來時,我們將能夠加速這一天的到來,那時,上帝的所有兒女,黑人和白人,猶太教徒和非猶太教徒,耶穌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將手攜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靈歌:“終於自由啦!終於自由啦!感謝全能的上帝,我們終於自由啦!”

《我有一個夢想》是20世紀最為驚心動魄的聲音之一,穿過近半個世紀的時光隧道,至今仍然震撼我們的心靈。馬丁·路德·金的演講,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黑人們流下了眼淚,白人們也流下了眼淚。黑人們為他們所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傷心、難過;白人們也許是感到對這一切自己無能為力而深感不安。

馬丁·路德·金的演講可謂用情痛徹心扉,卻在沉痛中表現出堅毅、執著與對未來的相信。這篇演講之所以具有如此強烈的感染力,其原因是多方麵的。事實上,任何一場成功的演講,都是諸多因素的合成。

在這裏,我們主要討論馬丁·路德·金演講中運用大量的反複修辭手法。在我們以上摘錄的演講詞,就是由四組反複組成:“100年後的今天……”的反複;“我夢想有一天……”的反複;“懷著這個信念……”的反複;“讓自由之聲從……”的反複。這些綿延不絕的反複順帶排比與遞進,如同大海裏的波濤一樣,一個接著一個地湧來,即使是堅如礁石的心靈,在海浪持續的衝擊下也會動搖。

在演講中適當地加入反複、排比與遞進,一詠三歎,持續刺激,能將演講者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極富感染力和鼓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