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情感穿透聽眾的心靈

古人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又雲:“情不深,則無以驚心動魄。”一場飽含深情的演講,足以讓聽眾完全投入其中,任由演講者“擺布”。

這就要求演講者性情豪爽,話語坦率,推心置腹,以情換情,以誠對誠,講出真情實感;這還要求演講者情感的顯示應該是熾熱、深沉、熱情、誠懇、娓娓動人的,做到“未成曲調先有情”;此外,還要求演講者必須和聽眾一起喜怒哀樂,不掩飾、不回避,對真、善、美熱情謳歌,對假、醜、惡無情鞭笞。濃濃情感溢於言表,使聽眾聞其聲、知其言、見其心,達到感情上的融合,思想上的共鳴,認識上的一致,既影響了聽眾,也受到聽眾的影響,達到情感的交流與平衡。

在亞伯拉罕·林肯(美國第十六任總統)還是一個年輕的律師時,他接受了一樁棘手的案件。這個案件的棘手之處,在於代理人除了自己的證詞之外,沒有其他任何旁證來證明自己。案件的來龍去脈這樣的:

一個老婦人將一名出納員告上了法庭。老婦人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一位烈士的遺孀,每個月靠領取撫恤金維持生活。不久前,當她像往常那樣去領取每月的撫恤金時,出納員竟要她交付一筆手續費才允許領錢。但是,這筆手續費差不多是撫恤金的一半。這種勒索讓老婦人無法忍受,便憤而將出納員告上了法庭。

老婦人這樣的案件,沒有律師願意擔當代理。其原因姑且不論老人沒能力支付多少律師費,單論她“一麵之詞”式的控告,就讓許多律師頭疼而沒有任何勝算。但林肯接下了這個案子,他的同情心使他無法拒絕。

但打官司光靠律師的同情心是打不贏的。林肯深知這一點,因此他在事前作了周密的準備。開庭那天,被告對於老婦人的指控矢口否認。這個狡猾的出納員是口頭上進行勒索,並沒有留下憑據。情況看上去對林肯這方很不利。

輪到林肯發言了。他並沒有一上場就義憤填膺地指責,而是用低緩深沉的聲音把聽眾引入到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回憶,述說愛國誌士們是如何忍饑挨餓地在冰天雪地裏戰鬥,直到為自由而灑盡最後一滴血的。說到動情處,林肯眼裏飽含淚水。等到法官、陪審團與聽眾都沉浸在感動之中,林肯話鋒一轉——“如今,所有的事實都已成為故事。1776年的英雄,早已長眠於地下,可是他們的那衰老而又可憐的遺孀,還生活在我們身邊。此刻,她們中的一位老人站在這裏,這位老人曾經是位體態輕盈、聲音美妙的美麗少女,現在她變得貧窮和無依無靠。她沒有辦法,不得不依靠作為烈士的丈夫帶來的那一點菲薄的撫恤金過日子。但這一點,她也得不到保證,她現在隻得向享受著先烈們爭取來的自由的我們請求援助和保護。試問,我們能熟視無睹嗎!?”

——在林肯如此動情的演說下,誰能熟視無睹呢?結果是:在沒有其他旁證的支持下,法庭通過了保護烈士遺孀不受勒索的判決,確保了所有烈士遺孀今後再也不會遇到類似的勒索。

注入強烈感情的演講,甚至於可以不用開口,也能征服你的聽眾。記得在一部反映美國獨立戰爭的電影中,一場殘酷的攻堅戰將要在荒原上展開,所有的將士都知道這一仗將是無比凶險,將會有無數戰友有去無回。將軍最後一次檢閱了他的部隊。他從一隊整齊的方陣前緩緩走過,眼裏噙著淚水,注視著他眼前如他兒子般年輕的臉龐,似乎要將每一張臉都鍥刻在腦海。這名將軍自始至終沒有說一句話,但他的舉動震撼了每一個士兵的心靈。士兵們發出震耳欲聾的喊聲:“自由萬歲!”然後在將軍的揮手之下,如猛虎般朝敵陣發起了衝擊。在那場決定整個戰爭勝負的慘烈戰役中,他們發起一次又一次的衝擊,終於用鮮血凝成了勝利。

將軍沒有開口,但卻的確做了一段深情的演講。從這個極致的例子中,我們更能體味到情感那無與倫比的力量。

可以說,成功演講者都是情感豐富者。這種情感發自演講者的內心,表現出:愛憎分明、喜怒分辨、苦樂分界。沒有演講者的情感投入,就不會有聽眾的情感付出。沒有演講者的情感變化,也就難以激起聽眾的層層情感波瀾。

值得各位領導者注意的是:作為演講者,在台上運用飽含情感的演講時,要注意尺度與收放。你不能讓感情泛濫得一塌糊塗,不能自己。想象一下一個演講者在台上傷心地號啕大哭,或高興得笑岔了氣,會是一個什麽樣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