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維穀,左右兩難

左右為難的滋味是最難受的,所以,他自然會聽從於你。

陷敵兩難,顧名思義就是預先假設一個隻有兩種可能性的前提,迫使對方在兩種可能中加以選擇。而實際上,無論對手選擇哪一種,推論出的結果都對他自己不利,除此之外又別無他法,從而使對方進退維穀,左右兩難。

歐洲的中世紀是一個黑暗的時代。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大肆宣揚神學,鼓吹宿命論。

一次,一位神學家又在鼓吹什麽“上帝是萬能的”,這時有一個人站起來,大聲問道:

“我可以問個問題嗎?”

“當然可以。”神學家故作大度。

“上帝果真像你說的那樣萬能嗎?”

“那當然,這是毫無疑問的。”

“上帝能夠創造一切嗎?”

“是的。”

“那上帝能創造出一塊連他自己也搬不動的石頭嗎?”

“當然可以。”神學家不假思索地回答。

“那他豈不是舉不動那塊石頭,而你怎麽能說上帝是萬能的呢?”

神學家啞口無言。

這個人就是後來被宗教裁判所燒死的無神論鬥士——布魯諾。

戰國時期,秦國的宣太後十分寵愛大臣魏醜夫。在太後病危時,曾下令:“我死後,一定要用魏醜夫殉葬。”

魏醜夫知道了十分恐懼,誰也不願這樣白白送命。大臣庸芮是魏醜夫的好朋友,他十分同情魏醜夫,便向太後求情。

庸芮問太後:“您認為人死後還會有知覺嗎?”

太後答道:“當然沒有。”

庸芮又問:“像太後這樣聖明聰慧的人,既然明明知道死後沒有知覺,那麽為什麽要將自己生前所寵愛的人陪葬在沒有知覺的死人旁邊呢?”

太後低頭沉思,默不作聲。

庸芮接著說道:“如果說死人有知覺,那麽先王忍受羞辱已經很久了,太後連補救過失的時間都不夠,哪裏還會有閑暇去私愛魏醜夫呢?”

太後覺得庸芮言之有理,最後終於收回命令,魏醜夫免於一死。

春秋時,有一個人向楚王進獻長生不老之藥。當這人拿著藥來到宮門時,守門的衛士問道:“這藥可以吃嗎?”

“當然可以。”獻藥的人回答。

於是衛士將藥奪了過來,隨即吃了。楚王得報,大怒,命人將衛士捆了起來。

衛士對楚王說:“大王請聽微臣一言:當初我問獻藥的人‘此藥可以吃嗎’?他說‘可以吃’,所以我才拿來吃了。這是獻藥人的罪而不是在下的罪過呀。如果他說不可以吃,我自然就不會吃了。”

楚王聽罷,怒道:

“你還敢狡辯,不殺你難解寡人心頭之恨。”

衛士接著說:

“大王,讓我把話說完,再殺我不遲。”

“你還有什麽說的?”

“此人給大王進奉的是不死之藥,說是吃了它就可以長生不老,不會死去。現在我已吃了這種藥,如果大王殺死我,就說明這藥是假的,根本不能長生不老,那這個人就是來欺騙大王的,世間哪有什麽長生不死之藥啊!”

楚王聽了他的這番話,無可奈何,擺擺手將他放了,同時把那個獻藥者逐出宮門。

陷敵兩難,其實就是邏輯學中著名的兩難推理。運用這種推理極易取得主動而讓對方陷於被動,無論是論辯還是勸說,都會迫使對方接受你的觀點,因為他無路可走,隻能聽從你的意見。

您在生活中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