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藥總有三分毒

激將法是一味虎狼之藥,與中醫之以毒攻毒有異曲同工之妙。下對人或是能對症,則能化腐朽為神奇,若不對症反而會將人推入更深的沼澤。對於某些自信全無的人,激將法有時反倒會產生負作用,會引起他們“破罐子破摔”的做法:你說我沒用.,我就是沒有用,怎麽著吧?

“激將”雖然有時會取得難以料想的效果,但是決不能濫用。一旦用錯,不但不能治病救人,反而會讓人覺得是落井下石。效果會適得其反。現代社會中,不會有太多通過“激將”來損人利己的機會。一般來說,激將是為了別人好。在為別人好的時候,用得不好可能會背離初衷。

例如有些家長,習慣於拿自己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比較,其實初衷是好的,想激起孩子的雄心,見賢思齊。結果比來比去,老是拿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孩子的缺點相比。比多了,責罵多了,孩子不但沒有刻骨銘心,反而麻木了,墮入自慚形穢的境地。“激將”終究是一劑猛藥,是不可隨意輕用的。

可見,使用此法要適可而止。每個人承受外界環境的刺激或壓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在此限度內,給予刺激、壓力的強度和“內驅力”成正比,即人們常說的“越激越奮發”,壓力變動力,屬於有能力而沒有勇氣完成的,那就激將;如果超過了這一限度,就會導致與期望相反的反應,強弩之末不能穿透一張白紙,任你如何激將,他是死豬不怕開水燙。既沒本事又沒勇氣,激將法其奈我何?如此看來,激將要用在合適的人身上。

激將不是激化矛盾,必須有好的動機和可以把握的結果。淮陰無賴侮辱韓信膽小,揚言“要麽你殺了我,要麽你從我**鑽過去”。還好他遇到的是韓信,要是遇到項羽、劉邦隨便哪一個,其命休矣。一流的激將術首先應該是善意的,如果損人利己,終有暴露的一天。很多時候,激將之所以奏效,不是對方不明就裏,而是被施計人的**和良苦用心所觸動。

對身邊最親近的人激將法有風險,對於不太親近的人激將法同樣也有風險。你說我不行?我行不行關你屁事!——人家就算口裏不說,心裏也不定會這麽想。結果就產生了怨恨或衝突,何必呢?

激將作為偏門,隻能在特殊的情景與場合下用用。諸葛亮當年從水鏡先生那裏順利出師,用的就是激將法,把水鏡先生罵得狗血淋頭。水鏡先生在氣急敗壞之中,忘了正在舉行的考試的題目——無論用任何方法,隻要得到老師的允許走出了教室就可以出師,叫龐統、徐庶把諸葛亮趕出教室。

或許是因為有了這麽一個理想的開頭,諸葛亮玩激將似乎上癮了。可惜他那麽聰明,也沒有想到“術法不可久耍”的道理。老耍,難免被別人看穿,然後失靈。例如魏延,在一次諸葛亮對他的戰前激將中就無動於衷,硬是不接他的碴。諸葛亮有些惱怒,大約也是在那時候認定其有“反骨”,動了殺機。而當大總管的諸葛亮有了這個想法,魏延不想反怕也是遲早會被逼得造反。

世事是以成敗論英雄的。不少人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就以“激將法”來說,成則是“運籌帷幄”的謀士,敗則是“搬弄是非”的小醜。因為毀譽隻有一板之隔,在施術的時候一定要反複推敲方法,切不可魯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