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告訴他利害關係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這首詠廬山的詩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處身其間的人,往往看不清事物的本質。

人們經常會被情感、欲望以及種種錯綜複雜的事件蒙蔽了雙眼,以致不能明白一些最簡單的道理。要想用語言打動別人,就常常需要幫助對方撥開眼前的迷霧,拓寬狹隘的視野。這就不僅需要一個如簧之舌,還要有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銳利眼光。 抓住問題的利害,條分縷析、一針見血,這樣說出來的話就能擲地有聲、振聾發聵。

經典口才

卡耐基曾經租用紐約的一個飯店的會議室來舉辦講座,每個季度需要使用20個晚上。但是剛租了一個季度,飯店就通知卡耐基:要求他付出比以前高3倍的租金。此時,講座正辦得紅火,廣告也已經在很多地方公布了,改換場地損失將是巨大的。看來,飯店也正是掌握了卡耐基生意紅火、不願意改換場地的心理,才敢漫天要價。

卡耐基非常不想換場地,同時也極其不想多付房租(特別是一下子漲了幾倍)。怎麽辦呢?如果是你,會氣憤,會發狂嗎?

卡耐基很冷靜。他找到飯店經理,對他說:“收到你的信,我有點吃驚,但是我沒有理由怪你,如果我是你的話,我也可能會這麽做的。你身為飯店的經理,有責任盡可能增加飯店收入。”接著,卡耐基話鋒一轉:“但是你也不能不仔細考慮一下增加租金後的利和弊。”說著,卡耐基很快拿出一張白紙,在紙的中間畫上一條線,一邊寫上“利”,一邊寫上“弊”。

在“利”這邊,他寫上:會議室空下來。然後他說:“當然,你可以把會議室再租給別人開會或者舉辦講座,這樣你可以增加不少收入。但是,你得冒一定的風險,屋子不一定就能租出去。”他又拿筆在“弊”這邊寫:“我無法支付你所要求的高額租金,所以,您不僅不能從我這兒增加收入,反而會減少你的收入。這是第一點。還有一個壞處,我的講座將會吸引不少受過教育、水準很高的人到你的飯店來。這對你們飯店將是一個很好的宣傳,不是嗎?事實上,即使你花錢在報紙上做廣告,也不一定像我的課程這樣吸引這麽多人來看你的飯店。”卡耐基寫完,把紙遞給飯店經理,懇切地說:“我希望您能好好考慮這件事的利和弊,然後告訴我您最後的決定。”

di二天,卡耐基就收到了飯店經理的電話,說租金隻漲50%,而不是300%。卡耐基欣慰地接受了這個折中的結果。

歪嘴評論

俗話說:有理行遍天下。為什麽?因為“理”是規範大家行為的一把尺子,一個人不講理,會損害其他人的利益,遭到其他人的唾棄、譴責與攻擊。有理才會有利,而“趨利避害”是人之常理。因此,開門見山,直接告訴他人這樣做的利、那樣做的害,不失為一個可取的講理方法。相信如果你是經理,也會這樣做的。因為你也會被卡耐基所說服。而如果你是卡耐基,你會像他那麽做嗎?

有些人在說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時,一開始就站錯了隊,他們總想達到說服他人的目的,卻忽略了對方的感受,結果激起了被說服者的逆反心理。

在說服別人時,首先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的利害關係,把對被說服者有利的因素一一陳述出來,這樣,被說服者會認為你是誠心誠意地為他著想,認為你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這時,他的心理防線便會逐漸鬆弛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很容易地實現說服目的。

說話時,如果隻圍繞自己的利益講話,別人會懷疑你的動機,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雖說“人之初,性本善”,但經過現實生活的洗禮,人們善良的本性也可能會有所改變,嫉妒、懷疑便成了現代社會的“特產”,有些人在這種“風氣”下,會變得越來越敏感,越來越務實,凡是觸及自己利益的問題,都要仔細斟酌。在這種大趨勢下,如果說話時不注意這一點,很可能招人非議。

人們在利益麵前,很少有躲避心理,當你站在被說服者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時,被說服者會認為你是在為他的利益著想。但是,如果直接說出來,他們往往會懷疑你的動機。因此,說服別人時要學會用利益去打動別人。利常在理中,利益清楚,理也就明白了。

我們說直接告訴別人利害關係,並非虛張聲勢的恐嚇,或咄咄逼人的威脅。那種“如果你這樣,我就要那樣”的話,不是說理。恐嚇與威脅,本身就是不講理。說理要說得別人自己醒悟,心服口服。

公元前630年,晉文公和秦穆公聯手進攻鄭國,三下五除二就兵臨鄭國國都,把鄭國國都團團圍住。甕中之鱉的鄭文公失去主意,求老臣燭之武設法解圍。當夜,燭之武乘著天黑叫人用粗繩子把他從城頭上吊下去,私下會見秦穆公。

晉文公和秦穆公雖然結成了同盟,但作為春秋時期的兩位霸主,他們之間也免不了常明爭暗鬥。燭之武巧妙地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對秦穆公說:“秦晉聯軍攻打鄭國,鄭國怕是保不住了。要是鄭國滅亡對您的國家有好處,我就不會為這件事來煩勞您。從地理位置上講,您的國家和咱鄭國之間還隔著一個晉國,鄭國滅亡後您要越過晉國來控製鄭國,恐怕是難於做到的吧?您滅掉鄭國隻會加強晉文公的實力。秦晉本來勢力相當,這回晉文公實力的加強,就是您實力的削弱。如果您放棄滅亡鄭國,作為您東進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來往,鄭國可以供給他們資糧館舍,對您多少有點好處。”

看秦穆公似乎有所動,燭之武繼續添了一把柴:“再說,晉文公這個人你又不是不知道,他的欲望是很難滿足的。您曾經對他有恩,他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他早上渡過黃河,晚上就在那裏構築好了防禦工事,這事您是知道的。晉文公今日東進滅鄭國,他日必然會西上攻秦。您難道忘了晉國假途伐虢的教訓了嗎?”

秦穆公是何等人,一聽自然就掂量出輕重了。秦晉兩國都是強國,他們結成“秦晉之好”滅鄭,都是無利不起早,奔利而去的。可是經燭之武一分析,秦穆公發現在滅鄭這場殺戮中,自己非但得不到絲毫好處,還存在極大的隱患,而得到好處的全是晉文公。而如果不滅鄭的話,秦鄭友好,鄭做東方道上的主人,秦國便能得到好處。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本來就做著沒意思,更何況損人兼損己呢?於是,當即頓首稱是,遂與鄭文公結盟,又派遣杞子、逢孫、楊孫等人在鄭國戍守,然後撤軍返歸。晉文公見失掉同盟國家,也就沒有繼續進攻鄭國。

由此可見,將事情掰開揉碎,利弊各自分開,不需多言,其理自明。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話說得雖有點殘酷,但確也是人性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