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兜圈子,少碰釘子

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兜這種圈子有益健康。說話兜圈子,左三圈右三圈,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會有什麽益處呢?

某天,一位年輕媳婦看到小姑子穿了件新的羊毛衫,猜想是婆婆給買的,便故意高聲地對小姑子說:“哇,從哪兒買來的羊毛衫,真漂亮!”婆婆便在一旁答話道:“從街口那家商場買的,剛迸的貨。我先買了一件,讓你倆穿上試試,要是看中了,明兒再買一件。”

年輕媳婦其實是也想要一件,但又不好意思說出口,於是轉向小姑子去誇羊毛衫,“顧左右而言他”。聰明的婆婆也聽出了弦外之音,便答應也給她買一件,於是,年輕媳婦達到了她的目的。

有位年輕人早早回家做了一鍋紅棗飯。妻子下班回來,端起碗,高興地問道:“這棗真甜啊,哪來的?”丈夫說鄉下姑媽捎來的。妻子不無感慨地說:“姑媽想得可真周到啊,年年捎棗來!”丈夫說:“那還用說,我從小失去父母,就是姑媽把我撫養大的嘛!”妻子說:“她老人家這一生也真夠辛苦的。”稍停,丈夫忽然歎了口氣,說:“聽捎棗的人說,姑媽的老胃病又犯了,她一個人在鄉下真夠難的……”“那就接來唄,到醫院好好治治。”不等丈夫把話說完,妻子就說出了丈夫想說還未說出的話。年輕人想接姑媽來城裏治病,但不直說,而是通過吃棗飯、憶舊情,左三圈、右三圈地兜來兜去造成一種適宜的氛圍,然後再說姑媽生病,而讓妻子接過話題,說出接姑媽來的話。這樣言來語去,自然圓滿,比直說高明多了。

在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時候,我們還真的需要在說話時“兜兜圈兒”。那麽,在什麽樣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在說話時兜圈子呢?

di一種情況是,為了顧及情麵,有些話不方便直說出來,這時需要兜圈了。比如婆媳之間、戀人之間、兩親家之間等,都是後天建立起來的情感之塔,基礎欠牢固,交往中雙方都比較謹慎、敏感,言語中稍有差錯,都會帶來不快或產生誤解、造成矛盾。

di二種情況是,為讓對方更易接受,這時可以運用“兜圈子”的說話方法。有些話直接挑明了估計對方一時難以接受,一旦對方明確表示不同意,再要改變其態度就困難多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強調事理,說服對方,就可以把基本觀點、結論性的話先藏在一邊。而從有關的事物、道理、情感開始兜起圈子.待到事理通暢、明白,再稍加點撥,更能化難為易,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前麵舉的那位年輕人就是針對這種情況而兜圈子的。如果他直言要接姑媽來城裏治病,妻子不一定同意。而通過吃棗飯、談紅棗、憶舊情,事理人情雙關,形成了把姑媽接來的充分理由,水到渠成,所以不用自己講,妻子就把他的心裏話說出來了。

兜啊兜,繞啊繞,避實就虛,多路進攻,旁敲側擊,曲徑通幽。在運動的過程中,去尋找溝通的最大公約數,或是爭取更多的時間以利溝通的進行。這種兜來繞去的方式,總能把不好聽的說得中聽一點,把不雅觀的說得好看一點,把不能讓人接受的說得能讓人接受,最終是圖個聽的人舒服,說的人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