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布陣,緊緊收口

十月革命剛剛勝利的時候,許多農民們打著火把聚集到冬宮廣場,叫嚷著要點燃象征沙皇統治的冬宮,以解他們心中對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識、有見地的人,大道理、好話說了一籮筐,都不能打消農民們的躁動。

列寧聞訊後,立即來到現場,作了簡短的演講:

“農民兄弟們,皇宮是可以燒的。但在點燃它之前,我有幾句話要說,你們看可不可以呢?”

農民們一聽這話,便知列寧並不反對他們燒,於是答道:“完全可以。”

列寧問:“請問這座房子原來住的是誰?”

“是沙皇統治者。”農民們大聲地回答。

列寧又問:“那它又是誰修建起來的?”

農民們堅定地說:“是我們人民群眾。”

“那麽,既然是我們人民修建的,現在就讓我們的人民代表住,你們說,可不可以呀?”

農民們點點頭。

列寧再問:“那還燒嗎?”

“不燒了!”農民們齊聲答道。

冬宮終於保住了。

遷怒於物往往是情感樸直、思維簡單化的一種表現,這種情形在各個地方與民族都不鮮見。新的勢力推翻前一個統治者,往往也附帶推翻前朝的象征性建築。這種粗暴的行為不理智,但可以理解。

列寧在麵對不理智的群眾時,先設了一個小小的“圈套”,同意燒毀冬官,以打消群眾對於他言辭的抵觸心理。然後,他又設了一個更大的埋伏,一步一步引聽眾進入他的埋伏圈。他先提出了“誰住的”、“誰修的”這兩個看似與主旨無關緊要的簡單問題,沒有絲毫意外便獲得了他想要的答案:沙皇住的,人民修的。這時,列寧的排兵布陣完全到位,隻等收口就OK了——既然人民修建的,被沙皇住就不合理了,那麽現在讓人民代表來住,不是物歸原主嗎?

列寧采取這種步步引誘,層層設防的手法,將原本象征沙皇統治的冬宮與沙皇完全剝離開來,最終把錯誤的想法一舉殲滅。讓群眾終於明白:原來冬宮是人民的血汗,不能燒,還有用。列寧的這次演講,有點像編籮筐,“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列寧不但“編織”技術過硬,收口也紮實。想一想,列寧的口才要是不夠火候,後果還真不樂觀。想一想,那麽多的革命群眾都情緒激昂,思維早就鑽入了牛角尖了,不把他們帶出來,多危險!

從列寧說服群眾的全過程來看,完全貫徹了“包圍”戰術的三個要點:一是不能事先暴露自己的意圖,他一開口就聲明皇宮是可以燒的,讓群眾對自己後麵的話不要存在戒備心理;二是要預先設好“圈套”,人民修的人民住,燒了不合理;三是要引誘對方“鑽”進來,幾個簡短的問話,看似無意,實則有心。

最後值得指出的是,在本章所有的表述中,“圈套”並非貶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