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講故事的高手

很多時候,講道理不如講故事更讓人明白與接受道理。在家庭裏對孩子的教育尤其如此。近年,甚至職場也流行管理者用講故事的方式來教育、點撥下屬的風氣。這說明用講故事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來溝通,有很好的效果。

單純的講故事,可能與類比無關,無非是增加談話的趣味性,或者增強知識性。但如果用對症下藥式的故事去說明一個道理,去點撥對方,則屬於一種高超的類比口才了。如果我們再對曆代能言善辯的人稍微留心,就會發現他們個個都是講故事的高手,他們通過一個又一個有趣的故事,來將自己的思想有效地傳遞給對方。

我們還是以鄒忌這個口才高手的故事為例子。鄒忌靠“談琴”上位之後,齊威王雖然幡然醒悟,但國內混亂的場麵還是得靠一步一步規範。各項規章製度,也得一個一個地實施。

鄒忌想要齊威王通過廣納群言來興利除弊,於是他找到齊威王。但鄒忌並不直接談正題,他先說了一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鄒忌在早晨穿戴好衣帽,端詳著鏡子裏自己的形象時,對妻子說:“我與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他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問他的妾說:“我與徐公相比,誰更美?”妾說:“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麵來拜訪,鄒忌與他相坐而談,問他:“我與徐公相比,誰更美?”客人說:“徐公比不上您美。”第三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認為不如徐公美;又對著鏡子審視自己的形象,更感覺遠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覺時思考這件事,說:“我妻子說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說我美,是因為怕我;客人說我美,是因為想要有求於我。”

鄒忌把上麵這個故事說給了齊威王聽,並又開始施展他精通的類比戰術:“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於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現在齊國的土地方圓千裏,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官裏的王後嬪妃和親信侍從,沒有誰不偏愛大王,滿朝的大臣,沒有誰不害怕大王,全國範圍內的人,沒有誰不有求於大王。由此看來,大王所受的蒙蔽太嚴重了。所以,大王您應該貼出告示,招引天下賢才,廣納群言方不至於偏聽偏信。”

結果,鄒忌這次又成功了。鄒忌以家事類比國事,沒有半點大道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其實,我們也經常聽別人講故事或自己講故事給別人聽,但更多的時候是用在閑聊上。如果能將思路放開些,采用一些故事類比,以支持自己的建議或論據,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延伸閱讀

戰國時期,齊國的公子孟嚐君應邀去秦國。因為當時秦國和齊國關係並不怎麽好,孟嚐君去了可能會有危險。所以勸他別去的人非常多,可孟嚐君認為自己若不去的話就失去信用,堅持要去。

丞相蘇秦上門想規勸,可是孟嚐君卻說:“人間的事,我全都知道啦;沒聽過的,隻有鬼怪的事了。”擺明了是不想聽蘇秦的話嘛。蘇秦就說:“臣這次來.本來就不敢跟您談什麽人間的事,本來就是為了鬼怪的事來見您的呀。”孟嚐君一聽,沒法子了,就接待了他。

蘇秦逮住機會就說開了:“臣這次來的時候,路過淄水,聽見一個泥人跟一個桃木偶在說話。桃木偶對泥人說:‘你原是西岸的泥土,有人把你捏成了人形兒,可等到八月,天下大雨,淄水漲上來,你就會被衝得不成模樣。’泥人說:‘你說得對!可我本來就是西岸的泥土,被水衝壞不過是回到西岸而已;你就不同嘍,你是用東方的桃木刻成的人形,雨後水漲,就會把你衝走。你隻能隨著水漂啊漂,還不知道你最終會漂到哪裏呢?’木偶聽了啞口無言。”

看孟嚐君似乎若有所思,蘇秦連忙運用類比大法:“您這次去秦國,就像東岸的木偶離開了原來的地方,很快就被衝得無影無蹤!”

孟嚐君聽了之後,最終決定還是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