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掌控情緒入手,培養情商和社交商

盡管“情商”一詞已經進入中國多年,但真正被重視卻是近幾年的事情,更不用說“社交商”了。許多人也許還未真正聽說過“社交商”一詞。那麽,“情商”和“社交商”,它們真的存在嗎?

從我們的生活經曆來看,“智商”在國人的觀念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回顧學生時代,尤其是中小學階段,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不僅會得到老師的青睞、同學們的羨慕,還可以讓家長覺得很自豪。鄰居的一句“你家孩子真聰明啊”會讓父母從心底覺得開心和安慰,這時的聰明和成績好都是對一個人智商的肯定,家長和老師也普遍重視學生的智商培養。但是,這句“聰明”的含義在當年的孩子們成年之後卻發生了改變。如今,假如我們對一個成年人作出“聰明”的評價,則更多的是指一個人的為人處事,也就是交際能力。換句話說,這種聰明更多的時候指的是一個人的“情商”和“社交商”比較高。

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應該看過《阿甘正傳》,那是一部風靡全球的美國大片,上映之後的若幹年裏,阿甘幾乎成了一位勵誌偶像,尤其是對於那些從小就被別人定義為“差生”“腦瓜不聰明”的人來說。影片的主人公阿甘是一位智商隻有75的人,這樣的低智商讓他即便是進入小學都顯得困難重重,但就是這樣一個被別人認為是傻裏傻氣的人,最終卻成了一個非常成功的人物。而周遭那些比他聰明的同學、戰友卻活得並不成功。

那些從小成績就好,被老師、家長們讚為“聰明”的孩子,長大後真的就與眾不同了嗎?大多數也隻是“泯然眾人矣”,相反,從小不被大家看好,甚至經常遭到嘲笑的差生卻也有出人頭地者,最後令人跌破眼鏡的是當年的“夫子”,那些一心埋頭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生,往往無法適應社會,走出校門後舉步維艱。

於是,就在《阿甘正傳》播出的同一年,美國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情商》一書,這本書不僅奠定了戈爾曼博士在心理學界的重要地位,同時也掀起了一場反對“智商暴政”的風潮。一個“智商決定成功”的神話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公式: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隨著2006年戈爾曼的《社交商》一書中研究成果的公布,除了智商和情商外,社交商也成為影響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

現在,我們來正式認識一下所謂的情商和社交商。情商和社交商是相對於智商而言的。智商是指人類把握世界(環境和人)的多方麵的信息,並作出恰當的反應,以獲得幸福和快樂的能力。我們習慣性地以理性和量化的方式來衡量人類把握世界的能力,它的有效性依賴於特定的情境,比如考試或者測試。這種方式將人的思維變得單一化,忽略了現實世界的複雜性和人智力的其他維度,如情感因素、社交因素。因為人畢竟不是機器,人腦也不能像電腦一樣不受任何自身情緒和外界環境的影響。

針對以上的不足,心理學家又提出了“情商”和“社交商”概念。情商,簡稱EQ,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誌、忍耐挫折等方麵的品質;社交商,也稱社交能力,它可以分為社交意識(我們對他人的感知)、社交技能(我們的後續行為),它的產生主要依賴於大腦中負責交際的神經區域和負責情商的區域存在交叉。

在丹尼爾·戈爾曼看來,人的七種基本能力——自信、好奇、意圖、資質、人際關係、溝通能力、合作都和EQ有關,而社交商更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生存能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人情商和社交商的高低不僅決定著他是否可以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時也決定著他是否可以走向成功。當然,成功對於每一個人,在每個階段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對於一個十二歲的男孩來說,收獲友誼就是一種成功。

三個十二歲的男孩走在去足球場的路上,前麵的兩位身材勻稱,一看就是運動健將。落在後麵的那個小男孩看起來有些微胖,他似乎跟不上前麵那兩個人的步伐。突然,前麵的男孩轉過頭來,看著微喘的胖男孩嘲笑道:“你也想要嚐試踢足球嗎?”

語氣中的輕蔑讓這個胖胖的小男孩感受到了侮辱,下一秒鍾,他們很有可能打起來。

隻見這個胖男孩閉上眼睛,做了個深呼吸,就像是準備戰鬥一樣。接下來,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他轉過身去,平靜地說道:“是的,盡管我足球踢得不怎麽樣,但是我還是要試一試。”頓了一下,他又接著說道:“不過我的美術棒極了,不管看到什麽,我都能把它畫得惟妙惟肖。”然後,他指著原來嘲笑自己的那個男孩說道:“至於你,你的球技真的很棒,真的很高超!我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像你一樣,可總是做不到。但是我想通過不斷的練習,我總會提高一點的。”

聽到這話,那個原本嘲笑他的男孩子變得不好意思起來,他友好地說道:“其實你也沒有那麽差了,我們可以一起玩,我來教你幾招吧!”

就這樣,原本可能發生在這三個小男孩之間的戰爭,最終以和平收場,胖男孩不僅成功地控製了自己的情緒,還從另一個層麵引導了他人的情緒。當友誼之花在這三個小男孩身上開放時,我們不得不感慨高情商和社交商的胖男孩已經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成功,並且擁有了一種讓自己和他人都感覺到幸福的能力。如果你是這樣的“小男孩”,你還怕不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嗎?

1920年,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就曾經說過:“幼兒園、操場、營房、工廠和商場裏,到處都能發現社交商的蹤跡,但是它在實驗室等人為的場合卻不存在。”顯然,我們生活的環境永遠存在著許多令人始料未及的變化,它遠比實驗室要複雜得多,因此,我們不得不重視社交商。同樣,在有人類存在的地方,我們就無法忽略情感的因素,包括社交也是如此,可以這麽說,所有的情感都具有社交性。這也難怪,人們經常會將情商和社交商的概念混為一談。但是,無論它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也好,又或者它們原本就有交叉,都是我們構築良好人際關係所不可缺少的素質。

尤為令人欣喜的是,情商和社交商都是可以後天培養的,而且現代的心理學研究已經證實,情商和社交商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促進智商的提高,這不僅改變了“智力天生”的論斷,同時也給為人際關係所苦的人們帶來了希望。但是,在想辦法培養和提高我們的情商和社交商之前,我們必須先糾正幾種關於高情商的錯誤認識:

一是將“老油條”錯誤地認為是情商高。“老油條”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善於揣摩人心、理解能力強、見什麽人說什麽話、做事精明等。這樣的人雖然情商也不低,但是還算不上是高情商。在社交中,充其量隻是落得“圓滑”的評價,因為他們並不具有帶動周圍人情緒的能力,尤其是引導他人情緒方麵的能力。

二是善於隱藏情緒就是高情商。我們常說有些人“喜怒不形於色”,這樣的人往往具有很好的情緒控製能力,而情緒控製能力也是衡量情商高低的一個指標。但是情緒也分好壞,對於壞情緒如果不能及時加以疏導,很有可能形成心理問題,這樣於人於己都不利。事實上,高情商的人總是善於將自己的壞情緒及時通過自我調節進行轉化,並且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表達自己的情緒,當然這種表達出來的情緒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正麵的、積極的。鑒於情緒的傳染性,也隻有如此,才能夠吸引更多的人與之交往。畢竟,沒有人願意和整日愁眉苦臉的人打交道。

三是認為“忍氣吞聲”就是情商高。這和第二種有些相似。我們認為,不管是“忍氣吞聲”還是“喜怒不形於色”,究其實質,它們都是一種情緒控製的能力,離“高情商”的概念還差得很遠。上文中我們曾經提到過,高情商或者說社交商高的人有一個顯著的能力,就是能夠引導別人的情緒。如果你能將別人的情緒引向正麵,那麽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就被避免了,這樣的情況下又何須“忍氣吞聲”呢?

由此可見,我們要培養自己的情商和社交商,首先可以從對情緒的掌控能力方麵入手。其中主要包括控製自身情緒的能力、解讀他人情緒和意圖的能力、影響他人情緒的能力,而想要做到這些有一個前提:關注別人的情緒,並使之成為一種長期的、穩定的習慣。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些,良好的人際關係已經離我們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