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本身不一定是件壞事

吹牛應該算是一項事業。人類產生了語言,特別是將語言運用於社會交往之後,吹牛就很難避免了。用令人吃驚的描述把自己的能力與經曆渲染到離奇、怪誕甚至悲壯的程度,叫做“吹”。而所吹之事遠離實際情形,便是“牛”了。

“吹牛”,一般人總以為很簡單,因為人人都會吹牛,連那些兩三歲聰明的小孩子,有時也會躲在父母懷裏天真地吹一陣牛。其實,吹牛的藝術有高低,吹牛吹得好,非要有本領不可。

吹牛也包括很多意思:凡是自己表現得與眾不同的地方,就將其放大,這就是吹牛;凡是把自己碰到的倒黴事都推給別人的,也是一種吹牛的方式。

一個人要適當地奉承一下別人,適當地吹噓一下自己,但一定要適可而止,不要吹破了。

有些話,隻能說別人而不能說自己。比如,說別人“你是最棒的”,沒關係;說“我是最棒的”,那你就完了。

紅花要有綠葉配,自吹自擂毫無作用。有些話,別人說可以,自己打死了也不能說,說了隻有反效果。

一個會吹捧自己的人,往往通過自己的好朋友來達到目的。

諸葛亮從來沒說過自己料事如神,都是他的朋友幫忙宣傳的。一個人要自己吹噓自己,就說明他連一個朋友都沒有。

吹牛,一定要預計好程度,過頭了就會產生反效果。

如果你到別人家裏,主人請你吃飯,你就不要老談自己的事情,那表示你目中無人。

吃飯的時候最起碼講兩句恭維話:“哎呀,我本來是來談事情的,想不到讓嫂子多勞了。”這樣,女主人就很開心。

如果你說:“這個菜太好吃了,在飯店絕對吃不到。”這就有點像挖苦了。有時候,恭維話說得太過分,就會變成挖苦。

現在很多人一看到男的就喊“帥哥”,看到女的就喊“美女”,那就表示中國沒有帥哥和美女。本來一個人長得不錯,你說她美若天仙,那別人看了,會覺得不過如此。這就是期望太高產生的心理落差。

我們捧別人,要捧到大家都不會感覺到難過;捧自己,要使自己能夠被別人所接受。

吹牛要適可而止,吹過頭了,“牛皮”就會破掉。不要動不動就給自己加個“最”字,這種“牛皮”最容易戳破。

低俗的吹牛人隻在吹自己,高級的吹牛家則能給人帶來愉悅。

相聲大師馬三立先生說“我”的一次唱戲經曆:坐票賣淨了,就賣趴票(趴在地上聽戲,抽空抬頭叫一聲好),然後賣掛票——把觀眾用滑輪吊到牆上,連繩子帶釘子多收兩毛四分錢。即便荒誕如此,馬先生仍冷峻地、麵無表情地把這一幽默效果推向極致。

任何事做到極致就是精品,做到極致,就有了大境界。

在生意場中,常見到用吹牛來擴大聲勢,尤其是廣告業、傳播業、律師業等等。許多執業不久的年輕律師,大都曾在事務所等主顧到來,但一有主顧上門來,他立即擺出架子,叫上門來的當事人在外麵等,隔了許久,才捧著一大遝卷宗出去見麵,裝出自己忙於業務的樣子,這不是吹牛嗎?

但吹牛最要緊的是注意態度。何時何地該怎樣吹,以及什麽可以吹,什麽不可以吹,都要慎重才是。

在玩紙牌時,簡直非吹牛不可。拿到點子小的人,要別人信以為點數大,全靠吹的效力。可是吹牛也要遵守規則,時常吹是不會完全奏效的,十盤中有六次吹,對方很難捉摸你是吹與不吹;十盤中你吹了六盤以上,你的吹與不吹便易於被他方猜著了。

急於求勝的人,容易大吹特吹。冒險嚐試,最易輸牌,審慎而不常吹牛的人,輸牌反而較少。

以上的原則不限於玩牌,在人與人之間相互鬥智的方法上也可適用。同時,吹牛而不違反道德原則也是絕對的,換言之,吹牛並非就是欺騙或謊言。請注意下麵六條規則:

(1)不必要的時候,不要去亂吹。

(2)不要時常去吹。

(3)最好在你要吹之前,讓對方先表明態度。

(4)對於自己的地位,要絕對表示自信。

(5)不要吹得過度。

(6)不要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這些規則你一定要切實遵守。在此我們就取第三條規則舉一個例子:

先讓對方表明他自己,意思也就是商人講價錢時所用的技術,你如果先還了價,其結果當然不能再超出你自己的底線。我有一個朋友黃君,設計了一個新的儀器得到了10年的專利權,他告訴我最近把專利權賣給一家公司的情形。

“我決定5萬元賣掉我的專利權。我認為這個價錢適當,但是我急著用錢,所以心裏想若是便宜一些也無妨。

“後來經理問我:‘你把這項專利出賣,你覺得多少錢合適?’

“我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你們多少錢才要,請你講個數目來聽聽好嗎?’

“他把兩隻食指交叉,說:‘10萬元如何?’示意略加一點亦不妨。”

由此可見,在你未吹之前,先讓他人表示,對你是多麽有利。

吹牛的技巧、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吹牛極需要勇氣,膽小和懦弱者是不能吹牛的。不過,盡管你吹牛的本領高強,卻不可讓人家知道你會吹牛。不然,以後人家會因而看輕你的真才實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