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情商高,能參善謀好下屬 學會向領導進忠言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因而,即使再精明的領導,也有考慮問題不夠全麵、處理事情不周到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時,如果下屬不能認清形勢,隻懂得盲目服從,很可能會導致更大的錯誤出現。因此,當下屬與領導相處之時,要學會向領導進忠言,如此方能達到既定目標。

生活中,有許多下屬總想討領導的歡心,於是事事順著領導,做起事來也總是看著領導的眼色行事,有時明知領導的決定不對,也抱著少說為佳的態度處置。其實,作為聰明的下屬,我們要懂得不斷提醒領導。當發現領導有不妥的地方時,不放任事態的發展,也是下屬有事業心、責任感的表現。

晏嬰,又稱晏子,是春秋時期的齊國人。晏嬰曾是靈公、莊公、景公三世的齊國名相,也是繼管仲之後齊國的名相。齊國曆經靈公、莊公時期,已走向沒落。到了景公時,政局混亂,景公便想光複先君偉業,重振雄風,並讓晏嬰輔佐其治理齊國。

一日,齊景公召晏嬰來請教興國安邦之道。麵對著國君的請教,晏嬰隻是沉思了片刻,便邀請齊景公一起,外出察訪民情。於是,君臣二人便來到京都臨淄的鬧市,走近一家鞋店。他們看到這些精美的鞋子鮮有人前來購買,相反,倒是那些賣假腳的地方生意火爆。景公不解,便問緣由。對方回答道:

“當今國君濫施酷刑,動輒處人刖刑,很多人便被砍了腳,如果不買假肢的話,又如何能夠勞動與生產呢!”聽到這些,景公有些心生煩悶。晏嬰知道他一定是受了刺激,於是,向景公說道:“桓公之所以能夠建立偉業,正是因為他能夠愛恤百姓,廉潔奉公,不為滿足欲望而多征賦稅,更不會為修建宮室而亂役百姓。如今大王卻要親小人、遠賢良,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生活苦不堪言。”聽到這裏,齊景公徹底明白了自己的錯誤,立誓也要效法先君。

還有一次,景公及群臣到原紀國的土地上去遊覽,無意中撿到一個精美的金壺,隻見壺內刻著“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八個大字。景公故作聰明地認為這是告訴大家,“避免吃到腥味,吃魚的時候,盡量避免食用反麵;如果想要走很遠的路,也不能乘劣馬”。聽到景公的解釋,眾人無不讚歎其見解深刻。然而,晏嬰卻在良久的沉默後說道:“這裏也包含著治國的道理,前一句是告誡國君不要過分壓榨百姓,後一句則是表達不能重用無德無才的人。”景公不服,反駁道:“既然紀國擁有這麽好的名言,為何還會亡國呢?”晏嬰回道:“正是因為他們把這些刻於壺內,而不是高懸於門上,因此不能時常看到並在生活中加以對照,才會有如此結局。”景公聽後方才有所領悟,便令群臣也要牢記壺內格言。

麵對國君,晏嬰尚且能夠抱持這種不卑不亢的態度,麵對領導的錯誤,我們更應該積極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敢於向領導進諫忠言。

培根曾說過:“過分地恭維別人,等於賤賣自己的人格。”因而,在與領導的相處中,如果一個人總是討好領導,不懂得進忠言,隻會讓人瞧不起。相反,如果他能夠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麵對錯誤的地方能夠堅持自己的主見,既是對上級的真心尊敬,也會得到上級的認可。

當然,下級在向上級進言、提意見時,也要把握好一個“度”,隻有掌握好方法與分寸,進言才更容易被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