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教堂:《經濟學》

有一年,在美國有個作者就經濟學教材涉嫌剽竊和侵權行為向另一個作者提起訴訟。法官看完原告提交的證據之後非常憤怒,之後堅決地拒絕受理。其理由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雙方的版本都是從薩繆爾森那裏克隆而來的。”

保羅·薩繆爾森(1915—2009)是凱恩斯主義的繼承人與發揚人。他出版的《經濟學》,影響了幾代人。從1948年初版至今,一共出版了19版,以40多種語言在全球暢銷數百萬冊。1970年,他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人。他獲得諾貝爾獎的評語為:“在提升經濟學家理論的科學分析水平上,他的貢獻要超過當代其他任何一位經濟學家,他事實上以簡單語言重寫了經濟學理論的相當部分,他就是保羅·薩繆爾森。”

在《經濟學》中,薩繆爾森對經濟學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技術經濟學都有專門的論述,從宏觀經濟學到微觀經濟學,從生產到消費,從經濟思想史到經濟製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創見。值得一提的是,該書在內容、形式的安排上也一掃傳統經濟學著作的古板,不但每一章的開頭加上曆代名人的警句,言簡意賅地概括全章的主題,還經常穿插一些幽默的故事與語言。

在中世紀末期,英國有一位偉大的詩人,G.喬叟。一天,他看見三個人正在忙碌,遂上前發問:“諸位在忙些什麽?”第一個人隨口答道:“我在掙錢,這活兒掙得多。”第二個人慢條斯理地說:“我在把這些寶石和玻璃鏡片雕拚成神聖的圖案。”第三個人振振有詞:“我在建一座偉大的教堂。”而我始終同時扮演著這三個人的角色。

這段話是薩繆爾森在1998年重印《經濟學》第一版的50周年紀念版時,專門在自序的開頭所講的一段故事。在完成第一版的寫作時,薩繆爾森處於經濟拮據之中,他一方麵在為改善經濟情況而寫作,一方麵又為自己的寫作而自豪,同時他還懷有建築偉大的“經濟學”教堂的夢想。他用這個故事來說明自己的創作緣由,可謂精彩絕倫。

薩繆爾森的導師原來反對凱恩斯的國家幹預政策,提倡“自由放任”,後來轉而成為凱恩斯主義在美國的傳播人,把凱恩斯主義移植到了美國。薩繆爾森縱觀凱恩斯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感到確有可研究之處,於是師生協作,不斷宣傳凱恩斯主義,並對它做了進一步的補充。而薩繆爾森對研究凱恩斯主義所做的貢獻,遠比他的導師大得多。

第一,薩繆爾森的《經濟學》之所以暢銷不衰,首先在於該書突破傳統框架,對內容與結構進行開創性的革新。薩繆爾森是在其經濟學教科書中首先以凱恩斯的就業理論與財政政策為重點,配合以傳統的價值與分配理論,而取得成功的第一人。這種編寫結構,即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相結合的結構,曾被稱為“新古典綜合",現在被稱之為主流經濟學,已成為各家編寫經濟學教科書的標準模式。

第二,在於該書的闡述深淺適度。薩繆爾森在該書第一版序言開頭的一句話指出,該書主要是為那些把經濟學作為綜合教育一部分的讀者寫的。薩繆爾森雖然是一位著名的數理經濟學家,但為了使未接觸過經濟學的讀者易於吸收理解這本教科書的內容,該書不使用數學模型,而采取了圖表等更為直觀的表達方式。因此,這本書十分適合大學有關係科本科學生及其他初學者學習之用。

第三,不斷更新是《經濟學》永葆青春的秘訣。在全部的19個版本中,薩繆爾森都會進行增刪修正。在最後一版裏,90多歲的他大動幹戈地將第18版的140

內容刪去了10%以上,並與時俱進地更新了30%以上的數據和內容,還親自操筆寫就了那篇空前絕後的“一個中庸老者的肺腑之言”。這篇自序對戰後經濟科學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對功過得失進行了徹底的梳理。

2009年,94歲的薩繆爾森離開了這個世界,留下的是一座偉大的經濟學“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