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換大米:經濟全球化

伴隨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地球上的時空距離日益縮小,國際交往日益頻繁便利,因而整個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小村落。經濟全球化在這一背景之下應運而生,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係而形成的全球範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最早是由T.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據美國《洛杉磯時報》介紹:

美國的芭比娃娃玩具,原料產自中東地區,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和中國台灣加工為半成品,包裝材料是美國的,假發是日本生產的,加工在中國。

總的來講,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社會分工得以在更大的範圍內進行,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可以在國際社會流動和優化配置,由此可以帶來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動世界生產力的發展。

在國際貿易中,最讓國人糾結的一個案例是“襯衫換飛機”。2006年左右,中國出口歐盟的襯衫,平均每件的利潤為2.4元。而從法國進口空客380,一架就要2.4億美元(按照當時的匯率約為19.2億元人民幣)。也就說,我們生產8億件襯衫的利潤,才能買回來一架空客380。巨大的反差讓一部分國人憤憤不平,更多人則在反思如何扭轉這一局麵。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可以利用國際貿易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通俗地說:隻有自己手裏擁有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才能在國際貿易中賣個好價錢。

2013年10月,中國將用高鐵換取泰國的大米和橡膠等的消息傳出。這讓很多經濟學家為之振奮。這一被媒體稱為“高鐵換大米”的貿易,是中國曆史性的進步,標誌著中國外貿已開始從傳統的勞動力輸出,轉變為技術輸出,中國對外經貿增長方式正在升級。

如同硬幣之兩麵,經濟全球化的負麵效應也不少。例如,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超過30%,個別國家則達到了50%~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具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係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將所有國家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與危機的境地。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很快傳染到整個歐洲地區以及東南亞,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隨後又波及拉美地區,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震**。

國際熱錢的流竄也是全球經濟不穩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為一種超越國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國際熱錢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動**的製造者或推動者。20世紀80年代初的拉美債務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匯率危機,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每次都令人震驚地體現了國際遊資的巨大破壞力,直到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以及衍生的歐債危機。盡管各國經濟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對國際遊資實施控製和監管的方法,許多深受遊資衝擊之苦的國家也曾努力加強資本管製。目前來看,這些探索和努力的收效並不明顯。

但總的來說,經濟全球化的利要遠大於弊。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人均GDP美元值僅相當於美國人均水平的3%~4%,到2012年已提高到相當於美國人均水平的11%以上。中國之所以能有效地實施追趕,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中國主動地參與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