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為什麽盛行:利益最大化

當今社會,小三盛行,有關小三引起的鬧劇、悲劇屢見不鮮。以至於新時代女性的標準裏,不但要“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寫得了代碼,查得出異常,開得起好車,買得起新房”,還要“鬥得過小三,打得過流氓”。

按說,找第三者以及成為第三者,始終都是被社會所唾棄的對象,可是小三之風卻沒有因此而有所消減,反而愈演愈烈。在對小三的問題進行思考的時候,除了考慮到到雙方的道德、婚姻的質量等問題外,還有經濟學家表明,小三之風如此盛行,源於小三符合雙方的“利益最大化”。

所謂利益最大化,就是指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收益。可以這麽說,追逐“利益最大化”是每個理性經濟人的必然選擇。不能說每個人,最起碼是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包括金錢、事業、情感等,涉及我們生存的每個方麵。

先從“買方市場”說起。以經濟角度來看,法律上廢除一夫多妻製等於減少了富人合法購買配偶之外性消費的渠道。當然他們也可以用不合法的手段購買婚外性消費(如嫖娼、婚外情),但麵臨著諸多的交易風險。在20個世紀50到80這段特殊年代,“作風問題”所承擔的成本非常之大。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法治建設的推進,人們的自由度越來越大,個人收入差距也逐漸拉大。毫無疑問,“消費”小三這個“商品”的男人屬於高收入群體,屬於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這是很明顯的事,高收入才擁有購買力,沒有財力作後盾的需求不是一種現實需求。改革開放初期,養小三主要是一些回內地投資經商的港澳台商人,大陸人當時還缺乏經濟條件。而近年來,養小三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除了港澳台商人外,內地的包工頭、廠長、經理、個體戶也加入了這一行列。富人們的很多需求得以滿足之後,邊際效用遞減的經濟規律促使一部分人將目光轉向婚外性消費。

可為什麽富人偏向於找小三而不是所謂的失足婦女呢?

從收費結構上看,小三的收費結構接近會員製,繳納會費後,每次服務的收費較低,較接近於邊際定價,傾向於鼓勵較多次的使用;失足婦女的收費結構是按次收費,服務是競爭定價,定價中含有因違法風險而附加的費用。此外,小三與失足婦女提供的是不同類別、不同質量的消費服務,小三可以建立長期關係,可以有一定的感情;失足婦女的服務更標準化,更像純粹的買賣,雙方通常盡力回避感情的投入。再者,風險上也有很大差異。第一,消費失足婦女違法,而消費小三的行為尚不至於被警察抓取拘留、罰款。第二,相對來說,消費失足婦女染性病的幾率大於消費小三。

—一從以上分析來看,富人們傾向於消費小三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具體到小三來說,沒有人天生願意做第三者,選擇做小三無非因為利益上可以獲得更高的報酬。這裏的“利益”更多指“物質利益”,總有人在各種金燦燦的**下向道德倫理繳械投降。當然,不排除有些懷揣著“真愛”的自費小三,但這部分絕對屬於稀有的小眾。

根據調查,大多數小三文化程度偏低,很多來自農村的貧困家庭。根據沿海的調查,小三以文化程度較低的年輕外來妹為主,初中文化占57.8%;35歲以下的占94.6%;有些小三甚至與丈夫年齡相差40歲。74.5%的被訪者認為,做小三是為了能離開窮山區、留在大城市,有42%的小三甚至表示願意永遠處於沒名分的地位。可以想象,這些女性很難擁有一份高薪收入,縱然天姿國色也很難在城市裏嫁一個鑽石王老五。因此,成為富人的小三也就成了一個“無奈”的選擇。

然而不要忘了,無論是找小三還是做小三,都會為自己埋下極大的隱患。隔三岔五,我們就能從新聞裏看到小三哭訴負心漢的文字、照片乃至視頻,將不少有錢的富人、有權的官人拉下馬。而對於那些做小三的,如同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裏老鍾的妻子痛罵文佳佳:“要不是你們這些花錢的妖精,老鍾能進去嗎?”做靠山的男人隨時可能會倒,更何況還有無數小四、小五在一旁虎視眈眈。

《北京遇上西雅圖》的文佳佳,後來幡然醒悟,與無業大叔Frank走到一起。而老鍾,也有幸走出牢籠。這無疑是溫暖向上的結局。願這個故事能帶給所有人以更深的思索與啟迪。

期望不要太高:幸福=效用/期望值

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提出一個幸福的經濟學公式:幸福=效用/期望值。在效用大致差不多的前提下,你的期望值越高,幸福感會越小。比方說你在新的單位月薪是6000元,而你進去前的期望月薪是5000元,那麽你的幸福感是1.2。而假設你當初的期望月薪為8000元,那麽你的幸福感為0.75。

就婚戀來說,期望小一點,幸福多一些。無論是曆經愛情長跑的婚姻,還是快如閃電的閃婚,在新人們走上紅地毯時,他們的眼角眉梢無不洋溢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我們在祝福新人們的同時,也有必要善意地提醒他們:長久而又幸福婚姻的秘密在於不要期望太多。美國的研究人員說,除非你具備處理婚姻關係的高超技巧,否則你對美滿婚姻的憧憬很可能會破滅。結果,常常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他們還警告未婚與新婚配偶,最好降低對婚姻的期望,這樣可以保證你不失望。

來自美國俄亥俄州和佛羅裏達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用了四年的時間對82對夫妻進行了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人格和社會心理學》雜誌上。他們發現那些對婚姻期望太高卻又不具備處理婚姻關係技巧的人,一旦他們心中的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從神聖的光環中跌落,他們可能很快就被迫回到現實中。相反,研究人員說,用平常心來看待自己的愛人就意味著你不太會失望,所以也就會對婚姻更加滿意。

絕大多數婚姻男女都會有類似的感覺:結婚前他(她)挺好的,結婚後就大變樣了。

30歲出頭的若蘭在她的結婚紀念日那天很生氣,她感覺自己的老公在結婚後變化太大了。戀愛時,他總是主動約會,殷勤送花;會牢牢記住自己的生日、各種紀念日和節日,並送上精心挑選的小禮物;要是偶爾鬧點別扭,不管誰對誰錯,最後總是他小心賠不是。可結婚後,他像變了個人似的,別說各種節日,這次連結婚紀念日忘記了。兩人一鬧矛盾,他也不像以前那麽讓著自己……若蘭覺得自己有種上當的味道。

若蘭覺得自己上當了,但她的老公卻感覺是自己受騙了。在她老公的印象裏,婚前的若蘭幹淨勤快、溫柔體貼,但婚後呢,家裏經常有點亂糟糟的,說話也沒有從前的柔和……總之,他還認為自己受騙了呢。

俗話說,清官難判家務事。若蘭和她老公的是是非非,我們要清楚地分出對錯、劃出責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婚姻中,不少事情是沒有對錯的。最普遍的就如同上麵案例中的——他(她)變了。雖然說婚姻是戀愛的延續,但是婚後的生活難免與婚前存在著許多差異。當對方從男朋友(女朋友)變成丈夫(妻子),不要以為隻是身份上和稱呼發生了改變,其實很多地方都變得不一樣了。

首先就是生活重心有變化。在戀愛時,雙方的生活重心是“娛樂性”的,而婚後的生活重心是“生活性”的。婚後雙方每天麵對的是周而複始、沒完沒了的家務瑣事,很難像婚前那樣花前月下,逛公園、看電影、進餐廳……時間一長,便會覺得興致索然,產生一種枯燥的乏味感。如果我們把婚姻生活想得很美好,像戀愛一樣甚至比戀愛還甜蜜,那結婚必然不會滿足我們的期望。

其次,各自形象有所變化。結婚後,許多青年男女認為終身大事已經完成,於是在對方麵前不再像從前那樣注意形象,不再那麽努力展示優點、掩飾缺點。

加上結婚後,兩人天天在一起,仆人眼裏無偉人,對方的缺點一覽無餘。夫妻之間在性格、愛好和生活習慣等方麵所存在的差異,在朝夕相處的日常生活中也逐漸顯露出來。

再者,自由度發生了變化。婚後,在任何方麵都得兼顧雙方的需要,我為了顧你而付出了多少多少,你是不是顧了我……各自的視角不同,得出的答案經常迥異。

有的人把婚後的生活想得太美滿,似乎除了甜蜜,就是似水的柔情,根本沒想到婚後居然還會有矛盾和衝突。所以在發生衝突以後,便對自己的婚姻和家庭感到失望和沮喪,其實這種失望或沮喪的情緒大可不必,也是很不應該的。

從戀愛走向婚姻,我們必須要知道,生活會越來越現實。而現實中的生活是平淡的,但是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真實的。我們要學會在平淡中去感受愛情,因為愛情從來不會因為形式的改變而改變。隻是戀愛的時候,愛情“穿著”華麗的外衣,結婚後,愛情“脫下”了華麗的外衣而變得樸實了。真正需要改變的是我們的內心。婚姻生活是結婚者必須適應的一種新的心理狀態,成功的婚姻就在於能以客觀而積極的態度去改善這一處境,從而使自己的心態適應新的階段。就像美國現代作家彼得森所說的那樣:“婚姻的藝術在於:不要期望丈夫是戴著光環的神,妻子是飛翔的天使;不要求對方十全十美,而要培養韌性、耐性、理解和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