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流行試婚:信息不對稱

現在,商家的推銷方式越來越人性化了。其中,“免費試用”是一個頗為有效的推銷方式。但凡新出品的商品,如飲料、保健品、小吃之類的,都可以借“免費試用"讓更多消費者先親身體驗,再決定是否購買。好不好,試了就知道。對消費者來說,“免費試用”無疑比“不好就退貨”更有利。

當今,免費試用已經從純粹的商品,延伸到男女的婚姻裏來了。男女未婚同居式的試婚,也類似於商家的“免費試用”。相對結婚來說,未婚同居可以在成本支出上要少很多;而“試用”,則是一種男女雙向的“互試”,你試我,我也試你。這種方式的好處在於:男女雙方不必承擔夫妻之責任,卻可以享受夫妻之權利。

無論是商家的免費試用,還是男女之間的試婚,在經濟學家眼裏,都是人類在努力打破信息不對稱的迷霧。信息不對稱是指交易中的各人擁有的信息不同。信息不對稱造成了市場交易雙方的利益失衡,影響社會的公平、公正的原則以及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

在古代的婚姻中,直到掀起紅蓋頭,男的才曉得女的模樣,女的才曉得男的的五官。至於雙方脾氣、性格、誌趣,更是需要在婚姻生活中才能知曉。這種信息不對稱,導致了無數婚姻悲劇。男女授受不親,互相了解的可能性很小。那麽,隻有通過媒妁之言了。可是媒妁也不是可靠的信息傳遞著,經常實行信息壟斷,然後花言巧語,指鹿為馬。

從前,有個豁嘴的姑娘待嫁,有個缺鼻子的小夥待娶。別看各自身體有缺陷,在找對象上還要挑對方沒有殘疾的。有個巧嘴媒婆為之撮合,先對男方說:“姑娘沒別的毛病,就是嘴巴不太好。”小夥子想:嘴巴不好,無非是好扯扯閑話,這可以改,算不得什麽大毛病,於是同意了。

媒婆又對女方說:“小夥啥都好,就是眼下沒有什麽。”姑娘家產蠻豐,覺得暫時窮點沒什麽,將來可以勤勞致富,何況娘家嫁妝豐厚,也就應下了。

洞房花燭之夜,真相大白。後來雙方都埋怨媒婆。媒婆說:“我早已有言在先,講明了姑娘‘嘴巴不太好’,小夥‘眼下沒有什麽’,是你們自己同意的,現在反倒怪起我來了,這是什麽道理?”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現在已經是自由戀愛時代,信息相對充足了很多。但處於愛情中的男女,往往會有意無意地放大自己的優點、隱藏自己的缺點。結果雙方依舊處於一種信息不對稱之中。許多青年在借鑒了前輩的婚姻悲劇之後,開始嚐試試婚這種徹底打破信息不對稱的辦法。

從理論上說,通過試婚可以讓雙方對彼此的了解更加透徹,有助於避免因婚前盲目引發的錯誤婚姻,降低離婚率,體現了社會的一種進步和人性的和諧。但要達到理論上的結果,試婚必須建立在男女雙方有感情基礎之上,有步入婚姻殿堂之意。就像網上所說的,不以婚姻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那麽不以婚姻為目的的試婚則是大流氓了。

對於試婚,也有不少人堅決地反對。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羅溫斯基解釋說:“試婚常被美化為異常大膽、浪漫的舉動,但實際上不過是逃避責任的托詞。如果兩人舍棄結婚而選擇同居,那麽其中一人或者兩人都會在心裏說,我擔心對你的愛不夠深,難以維持長久,所以在事情不妙的時候,我該有個抽身出來的退路。”一項研究發現,婚前同居者的離婚率要比未同居者高出33%。另一項研究表明:婚前同居時間越長的夫婦,就越容易想到離婚。而且,研究者指出,同居者婚後生活不會很美滿,而且對婚姻的責任感差。

獲得了更多信息,但傳遞了負麵心理。當經濟學遇上心理學,矛盾就出來了。其實這也是人生常態:有得必有失。而對於試婚這件新生事物,我們既不要奉之為解決婚姻難題的錦囊,也不要棄之為引發道德淪喪的敝屣。反對者不妨冷靜觀之,擁護者不妨理智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