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買最貴的:炫耀性消費

看過馮小剛導演的電影《大腕》的人,應該對裏麵的一段經典台詞記憶猶新,其諷刺的就是某些人的炫耀性消費:

一定得選最好的黃金地帶,雇法國設計師,建就得建最高檔次的公寓,電梯直接入戶,戶型最少也得四千平方米。什麽寬帶呀,光纜呀,衛星呀,能給他接的全給他按上。

樓上有花園,樓裏有遊泳池,樓裏站一英國管家,戴一假發,特紳士的那種。業主一進門甭管有事沒事都得跟人家說:"MayIhelpyou,sir?"一口地道的英國倫敦腔,倍兒有麵子!

社區裏再建一所貴族學校,教材用哈佛兒,一年光學費就得幾萬美金。再建一所美國診所,二十四小時候診。就是一個字:貴!看感冒就得花個萬兒八千的。

周圍鄰居不是開寶馬就是開奔馳,你要是開一日本車,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什麽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嗎?成功人士就是買什麽東西,都買最貴的,不買最好的!

藝術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當年馮小剛的電影可謂極盡誇張以塑造鮮明形象,孰料今日人們的炫耀性消費比電影情節有過之而無不及。煤老板幾千萬嫁女之類的新聞不絕於耳。

一個多世紀前,凡勃倫寫了《有閑階級論》,類似上麵的消費被製度經濟學派的開山鼻祖凡勃倫稱為炫耀性消費。在凡勃倫的書裏,商品被分為兩大類:非炫耀性商品和炫耀性商品。其中,非炫耀性商品隻能給消費者帶來物質效用,炫耀性商品則給消費者帶來虛榮效用。所謂虛榮效用,是指通過消費某種特殊的商品而受到其他人尊敬所帶來的滿足感。他認為:富裕的人常常消費一些炫耀性商品來顯示其擁有較多的財富或者較高的社會地位。

後來,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上被稱為“凡勃倫效應”,這種炫耀性消費的商品也被稱為凡勃倫物品。後來的經濟學家還畫出了一條向上傾斜的需求曲線——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大。經濟學家們發現,凡勃倫物品包含兩種效用,一種是實際使用效用,另外一種是炫耀性消費效用。炫耀性消費效用由價格決定,價格越高,炫耀性消費效用越高,凡勃倫物品在市場上也就越受歡迎。

凡勃倫認為,有閑階級在炫耀性消費,的同時,他們的消費觀點也影響了其他一些相對貧困的人,導致後者的消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炫耀性的成分。此言不虛,看看當今的新聞:今天你割左腎買蘋果手機,明天我賣右腎換遊戲裝備。而那些舍不得割腎的,也可以花5元一個月租個軟件,在聊QQ或發微博時,讓自己的手機顯示為“iphone”。圖什麽,有麵子,可以炫耀。

一個朋友要換車,理由不是現在的車子不好,而是周圍的朋友都換好車了,不換台好點的會讓自己沒麵子。很多時候,我們買一樣東西,看中的並不完全是它的使用價值,而是希望通過這樣東西顯示自己的財富、地位或者其他,所以,有些東西往往是越貴越有人追捧,比如一輛高檔轎車、一部昂貴的手機、一棟超大的房子、一場高爾夫球、一頓天價年夜飯……

按照凡勃倫物品的定律,如果價格下跌,炫耀性消費的效用就降低了,這種物品的需求量就會減少。對於一位凡勃倫物品的崇拜者,一件時裝款式與質量再好,標價1000元,他也許根本不會瞧一眼。因為這個商品裏隻剩下實際使用效用,不再有炫耀性消費效用。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有意無意地掉人炫耀性消費的陷阱。奢華和高檔商品及其形象會成為一個巨大的“符號載體”。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符號象征著人們的身份或社會經濟地位。生活本來不易,何必再給自己套上“炫耀”的枷鎖負重而行?放下虛榮,得到的是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