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王的哭泣:沉沒成本

大衛王是古代猶太以色列國王(約公元前1000—公元前960年在位),這個偉大的國王對美女有著深深的迷戀。一天,他從王宮的平台上看見容貌甚美的婦人,頓時心搖神旌。大衛王急忙打聽出她是誰之後,隨即差人將她接進宮中。

這個美貌婦人叫拔示巴,是大衛王手下將領烏利亞的妻子。和部下之妻拔示巴風流過後不久,拔示巴告訴大衛王自己懷上了他的孩子。大衛王便將拔示巴的丈夫烏利亞派去前線,並寫信給前線的元帥,要求他把烏利亞安排在陣勢最險惡的地方,希望借敵人的手將其殺死。這樣,大衛王就可以得到拔示巴以及拔示巴腹中的孩子。

大衛王的計謀得逞了,烏利亞如他所願戰死在前線。大衛王光明正大地將拔示巴迎娶進宮,成為他眾多女人當中最為寵幸的人。然而大衛王借刀殺人、霸占人妻的陰險行為終於激怒了天神,天神耶和華讓他和拔示巴產下的孩子得了重病。

大衛王為這孩子的病懇求神的寬恕。他開始禁食,把自己關在內室裏,白天黑夜都躺在地上。他家中的老臣來到他的身旁,要把他從地上扶起來,他卻怎麽也不肯起來,也不同他們吃飯。

大衛王希望用這種方法,求得天神的原諒,降福於他的孩子。然而,在大衛王的“苦肉計”進行到第七天時,患病的孩子終於死去了。大衛王的臣仆都不敢告訴他孩子的死訊。他們想:孩子還活著的時候,我們勸他,他都不肯聽我們的話,如果現在告訴他孩子死了,他怎麽能不更加傷心呢?

大衛王見臣仆們彼此低聲說話、神色戚戚的樣子,就知道孩子死了。於是他問臣仆們:“孩子死了嗎?”

臣仆們不敢撒謊,隻得如實回答:“死了。”

大衛王聽了孩子的死訊,就從地上起來,沐浴後抹上香膏,又換了衣服,走進耶和華的宮殿敬拜。然後,他回宮,吩咐人擺上飯菜,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

臣仆們疑惑地問:“大衛王啊!您這樣做是什麽意思呢?孩子活著的時候,您不吃不喝,哭泣不止,現在孩子死了,您倒反而起來又吃又喝。”

大衛王說:“孩子還活著的時候,我不吃不喝,哭泣不已,是因為我想到也許天神耶和華會憐恤我,說不定還有希望不讓我的孩子死去;如今孩子都死了,怎麽也無法複活了,我又何必繼續禁食、哭泣來折磨自己呢?我怎麽做都不能使死去的孩子返回來了!”

大衛王真不愧一代偉人,其科學理性的經濟學思維讓現在的很多人都自歎不如。在經濟學中,有個“沉沒成本”(或稱沉澱成本、既定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做決策時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如果同時考慮到沉沒成本,那結論就不是純粹基於事物的價值作出的。

舉例來說,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不能退票。此時你付的鈔票已經屬於沉沒成本。在看電影的過程中,你發現電影超級難看。這時,你有兩個選擇:強忍著看完;退場去做別的事情。你會選擇哪種呢?

如果你選擇退場,恭喜你,你有經濟學家的潛力。如果你選擇強忍著看完,很不幸,你跌進了所謂的“沉沒成本謬誤”的陷阱。經濟學家們會稱這些人的行為“不理智”,因為無論你看還是不看,票錢都沉進太平洋的海底了。不看,還可以用這些時間做點別的事。看,花錢買罪受,雙重損失。

生活中,陷入“沉沒成本謬誤”陷阱的人並不少。有個男孩子,最終選擇了和女友甲結婚。他的理由是:和甲談戀愛時花了很多錢。而為什麽沒有選擇乙,並不是因為乙不夠好。他和甲相戀三年,花了幾萬元錢。兩人的性格也不是很合得來,吵吵鬧鬧,分分合合的。大約一年前,因為和甲大吵一架,他去外地打工,認識了乙。和乙相處的大半年裏,兩人的關係非常好,兩人AA製,乙幾乎一分錢也沒有用他的。但最終,他選擇了與甲結婚。似乎隻有選擇甲,那幾萬元錢才沒有被浪費。

類似的“沉沒成本謬誤”還有很多——我付出了那麽多,我不甘心就這樣結束。感情如此,工作亦然。費盡努力進入一家企業,發現原來並不是自己所想要的單位。辭職?不,這份工作來之不易。

下次,如果你妻子拿著幾張票,糾結地問你:“老公,我買了兩張電影票,想明晚和你去看電影,但沒想到單位發了兩張雜技表演票,也是明晚的,我該怎麽辦呢?”

這時,你應當想起“沉沒成本”這個經濟學術語,問她:“你喜歡看電影還是雜技呢?”如果妻子的回答是“雜技”,你就可以將她的電影票撕了(不撕送人也可以)。你妻子可能會埋怨你:“一百元一張呢。好心疼啊。”是的,一百元一張,但那是沉沒成本,沉沒在海底的深處。

“沉沒成本”是一個過去式。作為理性的經濟人,在做決策時不會被沉沒成本所左右。不計沉沒成本也反映了一種向前看的心態。就像英國諺語裏所說的:隨手關上你身後的門。人要懂得放下與舍得。對於整個人生曆程來說,我們以前走的彎路、做的錯事、受的挫折,何嚐不是一種沉沒成本。過去的就讓它過去,總想著那些已經無法改變的事情隻能是自我折磨。

不妨擁有一顆“輸得起”的決心,畢竟過去的失誤也好、榮譽也好,都已經隨著時間“沉沒”了,而今就隻有現在和未來,機會等待把握,價值等待體現。麵對那些無法改變、無法挽回、無法追溯的“失去”,要在心理上真正放手,輕裝上陣,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