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孩子的學習有著神奇的驅動作用,有興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會主動積極。興趣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充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家長培養孩子學習主動性的有效途徑。

基於孩子的心理特點,通常,年幼的孩子對自己的興趣並沒有什麽清晰的概念,隻模模糊糊地覺得“喜歡”。但孩子的興趣廣泛,作為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喜歡某一事物,就做好這一件事情。”這樣的喜歡才是有價值的。為了讓孩子更好地了解並堅持自己的興趣,媽媽不妨找個機會,給他講個《小橋迷》的故事。

茅以升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科學家,他一生為國家設計建造了很多座大橋。

茅以升小時候就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孩子。他天性活潑,喜歡觀察大自然,神秘莫測的世界在他的頭腦裏形成了無數個問號。那麽,茅以升是怎樣走上造橋這條道路的呢?原來是一件意外的事件,促使他確立了長大要造橋的誌向。

茅以升11歲那年的端午節,家鄉舉行了一年一度的“劃龍船”比賽。這一天,秦淮河兩岸和文德橋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不幸的是,文德橋上由於人多擁擠,年久失修的欄杆斷了,橋麵橫板多處下塌,致使不少人掉進河裏,還淹死了好多人。這一重大的塌橋事故,給茅以升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從中懂得了橋梁的重要性。茅以升暗下決心:“長大了,我一定要學會造橋,為大家造最結實的橋!”

從那以後,茅以升對橋著了迷。隻要一遇到橋,便會戀戀不舍地在橋上走來走去,撫摸它的欄杆,久久不願離去。他是個有心人,凡是看到的橋,總要把橋麵、橋墩的大體輪廓畫下來;平時讀到有關橋的句子或段落,都一一采摘、記載;凡是看到橋的圖畫,也要細心剪貼下來就這樣,他尋覓著,搜集著,積累起一本本資料,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茅以升求學的態度非常嚴謹認真,在學習期間,他紮紮實實地打好每門功課的基礎此外,還抓緊時間學習外語,閱讀外文書籍五年的時間裏,他整理的筆記多達二百多本,近九百萬字,堆起來足有兩人多高!

憑著從小對橋梁的迷戀、追求和不懈的努力,茅以升終於成了聞名中外的橋梁專家

為了讓孩子明白興趣的重要性,媽媽可以這樣開導孩子:“正因為茅以升時時、事事留心自己感‘興趣’的橋,從小立誌好好學習,長大以後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為了一名世界聞名的橋梁專家。我們也應該向茅以升學習,做一個為‘興趣’而奮鬥一生的人!”

當然,在培養孩子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的同時,也要讓他關注一些常常使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物。

施蟄存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翻譯家、教育家和古典文學理論家,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專家。他小時候讀書廣泛,從《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古文觀止》到英國、法國文學,從童話到中外古今新舊小說,每讀一本書都和書中人物融合為一,仿佛自己就是濟公、武鬆、李逵、黃天霸、賈寶玉或堂吉珂德,完全是“用感情去讀書”,多是從興趣出發。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他離開上海,到雲南大學教書,教的是大學一年級的國文、曆代詩選和曆代文選課。盡管他非常努力地編寫講義,但上了幾個月課,才知道自己以前光是讀書,縱然讀了許多書,全不頂事、有的古詩文,自己過去讀了幾十遍,自以為全懂,沒有一點兒問題了,不想在課堂上一講,經學生一問,便覺得有問題了。這件事對他的觸動很大,改變了他過去全憑興趣讀書的習慣。

從此,他要講什麽課,先廣泛搜集與這堂課相關的詳細資料,並加以梳理整合,同時,還在書旁做一些劄記。這時,他開始注意“用理智去讀書”,比如《水滸傳》也就看了第二遍、第三遍,書中人物再也不能和他合二而為一。他開始注意的是作者描寫潘金蓮和潘巧雲的方法有什麽相同點和不同點,七十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哪本更優哪本更劣,金聖歎的評語可信還是不可信。用這種眼光去看小說,即使是當時也有可樂之處,但畢竟不是青少年時期的那種樂趣了。後來,他在廈門大學講《史記》,就寫成了《(史記)劄記》。

施先生說:“一個人,能不能經常讀書,有誌於不斷提高文化水平、不斷擴大知識麵,完全決定於中學階段。”他認為,一個學生應該讀些什書,不必有太嚴的限製,主要是必須善於培養愛讀書的習慣。一個學生,如果是除了課本之外什麽書也不讀,是沒有希望的;而一輩子光讀小說的人,同樣也是沒有希望的。而有目的地為汲取書中“營養”去讀書,就會自覺地以審視的目光對書本進行分析,注意吸收書中好的內容、新的知識、寫作技巧、優美語句,讀書的收獲自然也就很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還應該做一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學一學自己沒有興趣的東西,這樣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有興趣,孩子才能付出熱情和專注,並由於專注而投入精力、時間等。要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家長需要從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