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斤計較隻會得不償失

生活中有這樣一些孩子,他們錙銖必較,生怕自己吃虧。因為過於追求完美,他們的眼裏容不下一粒沙子。別人哪怕隻有一點點毛病,他們都要橫加挑剔、指責,甚至故意疏遠、嫌棄。遇到一點點小問題,他們就耿耿於懷、悶悶不樂。

這樣的孩子不能虛心接受他人的批評和意見,不能容忍他人的缺點和過失,不僅自己活得辛苦,與他們相處的人也不會快樂。為此,媽媽可給孩子講講《夢中受辱》的故事。

齊莊公時,有一位勇士叫賓卑聚,他一生勇猛過人,從不屈居於人下。

一天深夜,他夢見一個身材魁梧的壯士緊緊地追趕而且斥罵自己:“就你這副模樣也配稱為勇士?”說完還把唾沫吐在他的臉上。賓卑聚氣急攻心,就大聲喝道:“是不是勇士咱們決鬥不就知道了嗎?”他正欲上前與那個壯士決鬥,一著急卻醒了。雖然這隻是一個夢,但他心中依然非常不痛快,認為自己在夢中受了侮辱。

第二天一大早,賓卑聚就請來朋友,把夢中受辱的事講了。最後他說:“我從小到今,六十年來都沒人敢欺侮於我。這次我一定要找到夢中那個壯漢,跟他較量一番。找得到便好,找不到,我就沒有臉活在這世界上了!”

於是,每日清早,他便和朋友一起站在路旁辮認過往行人。可是,連著好幾天,他都沒有找到夢中的那個人,便回家自殺了。

你看,故事裏的賓卑聚是一個多麽狹隘、愚昧的人呀。因為夢中的事情耿耿於懷,最終居然因此而自殺,這是多麽不值得啊!因此,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要小心眼。因為外界的因素影響自己的心情,這是非常得不償失的!

在公交車上,經常看到你踩我一腳,我罵你一句的情形,其實,這種做法不但影響自己的形象,還可能引起一場更大的糾紛,對自己對別人都沒有好處。小事情上吃點虧,並不是懦弱的表現。學會忍讓,能讓自己受益無窮。這正是故事《瓜田化怨》要講述的道理。

戰國時期,梁、楚兩國相鄰。梁國邊境縣的縣令一職由梁國的大夫宋就擔任。

梁、楚兩國的邊境都沒有界碑。兩國邊境的老百姓各自種了一塊瓜田。梁國邊境的百姓十分勤勞,能吃苦,經常給瓜田澆水灌溉,他們種的瓜長勢很好。而楚國邊境的百姓比較懶惰,給瓜田澆水灌溉的次數很少,他們種的瓜長勢不好。

楚國的百姓看到梁國的瓜田長得綠油油,比自己的瓜田長勢好很多,十分妒忌,就在夜間偷偷把梁國瓜田裏的瓜秧扒亂,使有的瓜秧枯幹而死。

不久,梁國邊境的百姓發覺了這件事,就向縣尉請求:允許他們也偷偷到楚國的瓜田,扒亂瓜秧,進行報複。

因為這件事可能造成兩國邊境事端,事態嚴重,縣尉沒敢擅自做主,便去請示縣令宋就。

宋就知道了以後,說:“這是什麽話!這是結怨招禍的辦法,如果真的這樣做了,對雙方都沒有好處。讓我來教給你處理此事的辦法,你必須每天夜晚派人前去,偷偷給楚國邊境的百姓澆灌瓜田,還要讓他們不知道。”

縣尉聽了,感到很為難,但這是縣令的意思,他不敢違抗,隻好把縣令的話轉告給了老百姓。百姓們更不明白這其中的意思,但既然這是縣令的命令,便隻好照縣令的意思去做。

於是,梁國的百姓就每天夜裏偷偷去澆灌楚國的瓜田。楚國的百姓早晨到瓜田裏一看,發現已經澆灌過了。就這樣,在梁國邊境百姓的幫助下,楚國百姓的瓜田長勢一天比一天好。楚國邊境的百姓感到奇怪,便暗中察訪,才知道原來是梁國邊境的百姓在幫助他們。

楚國邊境的百姓大受感動,便把這件事向縣令報告了,縣令聽後很高興,就把這件事上報給楚國朝廷。

楚王聽了這件事,感到很慚愧,知道自己的百姓糊塗,做了錯事,就對縣令說:“咱們的百姓除了扒亂人家的瓜秧,就沒有其他罪過嗎?”楚王的言外之意是要求縣令嚴格約束部下,檢查有沒有其他向對方挑釁的事件。

楚王對梁國百姓能暗中忍讓並且幫助自己的百姓感到非常感動,便派人帶著豐厚的禮品去向梁國邊境的老百姓道歉,並請求與梁國交往。

此後,楚國與梁國關係融洽,而兩國友好的開端,便是瓜田事件。

結怨招禍的辦法,對雙方都沒有好處。聰明的宋就明白這其中的厲害,懂得與其以怨報怨、惹起兩國爭端、使老百姓因此遭殃,還不如以德報怨、讓對方明白自己的錯誤,這不但能化解糾紛,還因此讓雙方的關係變得更融洽,何樂而不為呢?

家長在教育孩子學會寬容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掌握寬容的標準。

第一,對小是小非,沒有嚴重後果的個人衝突、無意的損傷等不要斤斤計較,要學會寬容、忍讓。

第二,對影響友誼和集體榮譽、造成較大損害或有意的破壞行為,絕對不可容忍,要采取靈活的方式,誠懇地加以批評、製止。

第三,對於壞人,寬容就等於縱容他們去做壞事,這是萬萬不可取的。

第四,一次考試考不好,不等於學習不好,要學會心胸寬廣,吸取教訓,既要寬容自己,也要鞭策自己。

孩子隻要掌握好寬容的度,就能變得豁達而通透,不再為小事而煩惱。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誤會或摩擦,孩子也一樣。孩子進入學校以後,開始有了自己的活動空間與群體。在群體中,他們也可能與身邊的同學發生矛盾和摩擦。這時候,家長要開導孩子學會忍讓、包容和體諒,不要過於斤斤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