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皮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調皮搗蛋好不好,要不要管?對於這個問題,在現在家長當中存在很大的分歧,一種認為,不管就會亂了套;一種認為,調皮搗蛋是孩子的天性,應該鼓勵並積極引導。

下麵的一場談話,是對“孩子調皮好不好,要不要管”這一問題的最好解答,相信會給家長某些啟發——

一位家長向退休老師傾訴,“我的孩子什麽都好,就是的好動、好勝、好奇,什麽都想弄個明白,什麽都想試一試,特別願意幹些別人沒幹過的事來表現一下自己,越是明令不許動的東西,他的好奇心就會猛增,想來想去,還是非動不可,一動就會捅婁子,做出我們認為調皮搗蛋的事情來。”

退休老師並不急著下結論,而是給他列舉了當前發生在校園裏的一些事例:“孩子拆毀了玩具,有的老師視為一種探索精神,有的老師視為‘敗家子’;上課接‘下茬’,有的老師視為違反紀律,有的老師視為一種積極思維的創新精神;在操場多玩一會兒,有的老師視為不愛學習,有的老師視為一種熱愛鍛煉的習慣。有的老師對調皮搗蛋的學生經常是批評、訓斥,甚至通知家長幫助教育,常常被認為是‘後進生’;有的老師認為調皮搗蛋是孩子的天性,應給予鼓勵,他們畢竟是孩子,缺乏生活經驗,做事掌握不好分寸,因此,對待他們的調皮搗蛋應正確評價和積極引導,極力培植他們創新精神的幼芽茁壯成長。”

接著,這位老師進一步分析:“兩種不同的觀點反映出兩種不同的教育思想。前一種教育方法是一種‘標準件’式的教育方法,把孩子當成工廠的‘原材料’,按統一的設計來生產同一種產品,不允許孩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它要求所有的孩子必須達到一個標準;後一種教育方法是一種創新型的教育方法,它體現了正確評價孩子的教育思想——評價教育:孩子是學校、學習、生活的主人,是一代強人,是不斷發展的年輕人,它充分估計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的能力,充分估計孩子的發展特點和年輕人的創新精神。評價教育以鼓勵為主,積極引導,在鼓勵引導中實施各種教育。評價教育鼓勵孩子提出相反的意見和看法,而且還鼓勵孩子‘胡思亂想’,讓孩子創新精神的幼芽茁壯成長。”

總之,家長要明白,調皮是孩子的天性。一方麵要順其自然;另一方麵要正確引導,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既學到知識,又養成良好的品德習慣。

岩岩今年上小學四年級,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他上課經常走神、不能集中注意力。到後來,他“閑著沒事”,幹脆在課堂上捉弄起同桌來。這讓老師很生氣,責罵了他好幾次,卻沒有一點效果。不得已,老師隻好把情況告訴岩岩的家長。這下可壞了,媽媽一回到家就拎起孩子擺出一副要打的樣子,爸爸見狀,趕緊予以阻止。媽媽不服,“你怎麽這麽糊塗?再不管,孩子可就要變壞了。”爸爸笑嗬嗬地說,“孩子捉弄同桌是因為他好動的天性、是因為上課走神,我們應該找出他走神的原因,而不是實施嚴管。”

其實,岩岩的爸爸做得對。調皮是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特征。學齡前孩子身心發育很快,生長需要多運動,多運動有助於身心健康,孩子的很多“調皮”現象都是運動的外部表現。從這個意義講,調皮是孩子的“天性”,但又由於缺乏知識經驗,這一對矛盾是孩子“調皮”的本質。正因為孩子缺乏知識經驗,好多事情都不懂,所以他們自己試圖去探索,想搞明白某種現象的原因。比如孩子看到家長給他們剝香蕉,他們就會好奇,要自己把香蕉剝開,而且是一連剝好幾根,看看每根香蕉裏裝的是不是一樣的東西……直到自己搞明白所有的香蕉皮裏包的都是一樣的時,他對香蕉的探索活動才停止,並開始嚐試另外一種探索活動。所以,孩子的調皮也是一種獲得知識的途徑,而且自己探索獲得的經驗是終身受用的,要比家長直接告訴他答案更好。

另外,孩子隨著神經係統的迅速發展,體力和智力的增強,產生了模仿成人各種活動的興趣。但由於孩子缺乏知識和經驗,往往看一場打鬧情節的電視、電影就會模仿起來。對孩子的這些活動,做父母的要有正確的認識,就是孩子做過頭一點,也不要張口就罵、伸手就打。不要因孩子好動惹出“亂子”就嚴加指責,把孩子管得死死的,使孩子的活動受到不適當的限製。父母正確引導孩子的方法應是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鼓勵支持其活動,比如教孩子看連環畫、玩魔方、開小汽車、折紙玩具、玩球、踢毽子、澆花草等等,使孩子從小養成愛學習、愛思考、愛勞動的良好習慣。當然,如果一旦發現孩子做出一些破壞性或不安全、不衛生的行動,應該耐心地勸說和引導,使孩子懂得為什麽不能這樣做、怎樣做才對。切忌脾氣暴躁、不講理、打罵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