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不如順,讓孩子多接觸自然

大自然不僅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最喜歡、最樂於研究的書籍——對於調皮的孩子來說,那簡直就是一種摯愛,在大自然裏,調皮孩子的勁兒才得以充分的自由發揮。同時,大自然能給孩子無窮無盡的知識,能啟發他們提出各種各樣新鮮的問題,激發創新靈感。

教育家伽德納說,觀察大自然也是智慧的一種。在大自然中,孩子可以通過觀賞植物或動物及探索天文地理來獲得知識——通過看、嗅、觸摸、把玩、探索不同的物件,不知不覺地學會觀察、比較、分類。同時,在與草、木、蝴蝶、螞蟻等生物共處中,他們的愛心及尊重生命的觀念獲得提升。可以說,這也是培養孩子健全性格的重要元素之一。

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山水蟲魚無不蘊含著美的因素,這對於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是不可替代的素材。家長應該經常領著孩子多接觸大自然,通過引導孩子從觀賞個別的、具體的自然物開始,再擴大視野,觀賞周圍的自然景物。

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從四季的變化中感受大自然豐富的變化:春天草長鶯飛,桃紅柳綠;夏天荷花飄香,蛙鳴蟬叫;秋天處處豐收,氣候涼爽;冬天動物冬眠,水河成冰。引導孩子傾聽自然界的各種聲音,觀察各種色彩,讓孩子從中體驗大自然千姿百態和千變萬化的美,讓孩子在想象的空間裏任意馳騁。

另外,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力。一般可以邊觀察邊講述,以故事的形式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孩子對自然界中的事物有著強烈的興趣,什麽都想知道,又很好問。如“樹的底下有什麽?”“蜜蜂用什麽采花蜜?”“桃子和李子是親戚嗎?”如果家長能把這些知識講得娓娓動聽,將使孩子的興趣高漲,不斷地積累知識,想象力就會越來越豐富,思路就會越來越開闊。

童話大王鄭淵潔就主張讓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學習,獲取直接的體驗”,他認為“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讓大自然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對於家長來講,應常常帶孩子到戶外看看美麗的花朵,摸摸大樹、觀察小動物等等,這樣孩子的興趣一下子就會被啟動,創新也就隨之迸發。

在大自然中,孩子們會很高興,會主動探索知識,積極參與活動。可見大自然不僅增添了孩子們的知識和經驗,也促進了他們智慧發展,豐富了孩子們的整個精神世界。例如給孩子布置以“森林”為題寫作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到戶外觀察各種各樣的樹木,然後請孩子自由地講述他們看到了什麽樣的樹,樹葉、樹枝、樹下分別是怎樣的,通過孩子的回憶再現觀察的物體。

此處,家長還可以鼓勵孩子們按自己的想象創造出一幅關於森林的作品,結果會發現,孩子們畫出了千奇百怪的樹木。可能有人會說:“怎麽會有這樣的樹木?”但那又怎樣?有一句話說得好:創新力沒有對和錯!在這種基礎上,爸爸媽媽可以再請孩子在自己畫的這片樹林裏進行添畫,孩子們會更加興致勃勃。

當然,家長還可以利用圖片、電視、電腦等各種各樣的媒體對孩子的觀察進行總結歸納,並與幾何圖形、誇張變形等相聯係,使孩子了解到樹木之間的差異,但彼此又有著共同的規律。

玩沙玩水也是孩子在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培養創新力的重要途徑。沙和水是柔性的自然物,親近這些自然物,對孩子的身心隻有好處沒有傷害。孩子玩沙玩水的時候往往非常開心,可見有愉悅身心的作用。而且,孩子玩沙玩水的時候總是不停地活動,動手做這做那,既能活動身體,又能發展動手能力。孩子玩沙玩水的時候總是變花樣,還能玩出情節、玩出道理來,這就是在體驗、在動腦、在創造,由此感知了物品的性質,獲得不少物理的感性知識,特別可貴的是得以充分發揮創造性。

沙和水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們都沒有固定的形狀,可以根據孩子的意願,變幻莫測地玩。水可以靜靜地流過,也可以拍打著濺起水花,用手指劃圓圈,會出現一個個小漩渦,掬起水可以從指縫間看到水漏出來,水灌進小瓶子裏,能再倒出來。把玩具扔進澡盆,如塑膠小帆船、鯨魚、海龜等,頃刻間,洗澡盆變成了“大海洋”。小紙船為什麽能漂在水麵?什麽東西這麽重,一下子直衝“海底”?思考、探究,琢磨、聯想層出不窮。同樣地,在沙堆上能建水庫、挖洞、築堤壩,孩子們成了小建築師。孩子們在沙和水中,千變萬化地玩個不停,感受到了無窮歡樂,並大大地發展了想象力和創造力。

但是,許多大人總是在孩子玩水玩沙的身後指責、阻撓,無非是怕弄髒衣服和手、臉,擔心孩子摔著。因此,家長可以要求孩子有節製、有選擇地玩,時間上不要影響孩子吃飯和睡眠,衣服上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套舊衣褲作為“玩耍服”,在玩的時候給他穿上。衣服的領口要扣住,袖口用鬆緊帶紮緊,這樣沙子就不會弄到裏層的衣服了。場地也應加以選擇,玩水的澡盆放在浴室或院子裏,以便玩後容易整理;玩沙的沙盤可放在陽台、戶外,不至於弄髒屋子。

自然界的景色千姿百態,斑駁陸離,紛繁變換,美不勝收。大自然是孩子的最好課堂,欣賞大自然的景物為孩子開啟了創新的大門,發現了美並創造了美。

盡管大自然像法國著名藝術家羅丹所說的“總是美的”,但我們國家的許多家長卻並沒有給孩子創造多少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許多中國孩子被看成是在“鴿籠”裏成長的一代。他們雖不愁吃穿,生活全由大人照顧,但和西方國家孩子相比,他們的生活空間非常狹小,與大自然的接觸更少。所以有專家指出,中國孩子患了“大自然綜合症”。

曾有一位教自然課的老師不無憂慮地說:“如今城市的兒童,整天待在‘圍城’中,身邊陪伴的是爸爸媽媽或老師,玩的是電動玩具,看的是動畫卡通,最激動的事就是電玩破關,最不屑一顧的便是天空和大地……”我國的一家媒體報道過這麽一件事,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蟲館推出會員製,買一張價值人民幣一百元的年卡可在一年內不限次數地參觀。如果是在歐洲,爸爸媽媽一定會帶著孩子排隊購票,然而統計資料顯示,辦年卡的會員中,一半以上是暫居上海的外國小孩。昆蟲館館長陳先生說:“中國孩子來參觀,大人會在一旁說,昆蟲太髒,不要碰;很醜,不要看。”他還說,“外國孩子經常來,每次來都帶著小紙條做紀錄,他們用好奇和探索的目光觀察各種生物。”

中西方的研究皆顯示,現在的孩子動手能力差、缺乏創造力,這與他們遠離大自然、遠離綠色不無關係。研究也顯示出,親近大自然的孩子,情緒較穩定,遇到壓力也容易緩解。所以,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孩子能夠健康全麵地成長,請家長順應孩子調皮的個性,多領孩子接觸大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