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時務者為俊傑

"識時務者為俊傑"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句話了。然而,令人耳熟能詳的不是我們在現實生活的運用,而是來自一些文學或者影視作品的大肆引用。每當一個反麵人物策動一個背叛者歸順的時候,他總是把這句話當作殺手鐧。其實,人們要是仔細琢磨這句話,其中的奧妙還真不少呢,可利用的地方也很多。

"識時務者為俊傑"說辭最早用於諸葛亮的身上。據《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記載,劉備當年打天下,流落到荊州,後來被蔡氏兄弟追殺,飛躍檀溪,逃到襄陽的水鏡莊。水鏡莊裏有個著名隱士司馬徽,人稱“好好先生",又叫"水鏡先生”,意思“心如明鏡”,很會鑒賞人才。當時的諸葛亮、、徐庶等人都曾經向他求學問道。劉備求才心切,要求司馬徽談時務。司馬徽很謙虛,就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意思是說,我不過是個書生,哪懂什麽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這裏的俊傑有臥龍、鳳雛兩人。這裏的臥龍是指諸葛亮,而鳳雛是指龐統。後世以“識時務者為俊傑"來指那些認清形勢、了解時代潮流者才是傑出人物。

是的,所謂俊傑,並非專指那些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衝鋒陷陣無堅不摧的英雄,而應當包括那些看準時局、能屈能伸的處世者。

現實生活是殘酷的,很多人都會碰到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殘酷的現狀需要你對人俯首聽命,這時候,你必須麵對現實,要知道,敢於碰硬,不失為一種壯舉,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硬要拿著雞蛋去與石頭碰撞,隻能是無謂的犧牲。所以,這就需要用另一種方法去解決問題。

魏征在隋朝末年追隨武陽郡丞元寶藏策應李密的起義,擔任典書記。後來被李密看中。然而,在李密那裏,魏征並不得誌,"進十策以幹密,雖奇之而不能用"。後來,魏征隨李密歸順了唐朝。在擔任山東安輯大使期間,竇建德率兵攻陷了黎陽,魏征成了大夏國的一名起居舍人。後來,竇建德失敗,魏征重又回到唐朝。在唐朝最初的幾年中,魏征先是在太子李建成府中擔任洗馬。李世民登基後,將其拜為諫議大夫等職。可以說,在幾十年的政治生涯中,魏征數易其主,用一般人的眼光,肯定不是一個立場堅定的人,至少不是一個忠臣,不能為主人殺身成仁。然而,曆史並沒有因魏征的這些"問題"而對其有所貶損,相反作為一代著名諫臣,他在曆史上頗有地位。

回顧魏征的一生,不難看出魏征是個有膽有識的俊傑。想當年,他追隨李密時,為的是將失去民心的隋王朝推翻,這是他識時務的表現——識國家之時務,識腐朽王朝即將崩潰之時務。為達這一目的,他多次給魏公李密上疏,勸他"有功不賞,戰士心墮"。後來,唐太宗李世民即位,魏征被視為親信,多次被“引入臥內,訪以得失”。此時對他來說,最大的時務是保證社稷的長治久安,因而要盡量讓皇帝和朝廷少犯錯誤。

魏征識時務還體現在生活的細節上。有一次,客人送給唐太宗一隻鷂鷹,非常漂亮。唐太宗見了喜歡得不得了,就架在胳膊上玩兒。忽然,他遠遠看見魏征走了過來,就將那隻鷂鷹藏在懷裏。可是,魏征卻佯裝不知,來到唐太宗麵前,給他講述曆朝曆代統治者玩物喪誌而丟了江山、沒了性命的故事。魏征嘮嘮叨叨說了很久,等到魏征走了,唐太宗敞開衣襟一看,那鷂鷹早給捂死了。《舊唐書》說魏征雖然貌不驚人,卻"素有膽智,每犯顏進諫,雖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由此可見,能夠準確地識別時機的轉換,是英雄創業的基本前提。張良年少時因謀刺秦始皇未遂,被迫流落到下邳。一日,他到沂水橋上散步,遇一穿著短袍的老翁,老翁故意把鞋摔到橋下,然後傲慢差使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不禁拔拳想要打他。但礙於長者之故,不忍下手,隻好違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其給穿上。飽經滄桑、心懷大誌的張良,對此帶有侮辱性的舉動,居然強忍不滿,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麵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老人又折返回來,讚歎說:“孺子可教也!"遂約其5天後淩晨在此再次相會。張良迷惑不解,但反應仍然相當迅捷,跪地應諾。

5天後,雞鳴之時,張良便急匆匆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已先到,並斥責他:"為什麽遲到,再過五天早點來"。這一次,張良半夜就去橋上等候。他的真誠和隱忍博得了老人的讚賞,這才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再來見我。我是濟北轂城山下的黃石公。”說罷揚長而去。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看書,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誦讀,刻苦鑽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無疑,張良是識時務的。正是他隱忍不發,甘居人下,才終於有了後來的成就。

“識時務者為俊傑。”可以說,這是一個人行走在現實社會的人性叢林中的金玉良言,謹記在心,並且誠懇實踐,必可在現實社會的人性從林裏履險如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