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你身邊所有的人

每個人生活在社會上,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和認同。林肯曾說過:每個人都希望受到讚美。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也說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這是人類之所以有別於動物的地方。

一個年輕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碰到一位老人,年輕人問:"這裏如何?"老人反問:"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說:"簡直糟糕透了。"老人接著說:"那你快走,這裏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又來了另一個年輕人問同樣的問題,老人也同樣反問,年輕人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老人便說:"這裏也同樣好。”旁觀者覺得詫異,問老人為何前後說法不一致?老人說:"你要尋找什麽,你就會找到什麽!"

在不同人的眼中,世界也會變得不同。其實星星還是那顆星星,世界依然是那個世界。你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就會發現很多美麗的風景;你帶著滿腹怨氣去看,你就會覺得世界一無是處。

理學家哈洛克曾做過一項獎懲混合的比較研究。

哈洛克選擇了許多數學程度相同的學生,將他們分為四組:

在給第一組上課時,每次課前都讚揚作業成績優良者。

對第二組則剛好相反,對他們好的成績不予讚揚,僅對成績差者嚴厲譴責。

對第三組既不讚揚、又不譴責,但讓他們知道第一組和第二組每天發生的情形。

第四組則控製安置在其他地方,不使他們知道其他三組每天的情形,對他們的成績既不讚揚也不譴責。

不久,受讚揚的第一組和受譴責的第二組的成績立刻有顯著的進步,約改進了35%—40%。

第三組的成績也有進步,但隻有一、二組的一半。

但如此繼續下去,情形卻有顯著的變化。受讚揚的第一組成績進步到79%,受譴責的第二組和不受獎懲的第三組的成績又低落下去,隔離的第四組的成績,也有輕微的降低,但不明顯。

上述實驗的結論是:當一項行為帶來滿意或鼓勵的結果時,該項行為則保持而增強;反之,如行為結果得不到鼓勵,或得到懲罰時,該項行為則傾向於不再重複。這說明了肯定意義的讚揚和否定意義的譴責對一個人產生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拿破侖·希爾博士小時候被認為是一個壞孩子,家人和鄰居甚至認為他是一個應該下地獄的人,無論何時出了什麽壞事,大家都認為是拿破侖·希爾幹的。在這種情況下,拿破侖·希爾破罐子破摔,一心想表現得比別人形容的更壞。他的母親去世後,一位新的母親走進了他的家庭,當父親介紹拿破侖·希爾時說:"這就是拿破侖·希爾,是希爾兄弟中最壞的一個"。此時,他的繼母卻親切地說:"他完全不是壞孩子,他恰恰是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個,而我們所要做的一切,無非是要把他所有伶俐的品質發揮出來。"

繼母發現了拿破侖·希爾人性中唯一的優點,在繼母的賞識和鼓勵下,拿破侖·希爾開始改正自己的缺點,並發奮學習。繼母用她深厚的愛和不可動搖的信心,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拿破侖·希爾——美國成功學的創始人。

有人認為,在越來越個性化的社會交際中,"欣賞自己"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和應用。這本是一件好事,因為它起碼表明了人已經開始注重個人在社會中的價值和作用,有利於個性的張揚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可往往物極必反,"欣賞自己"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發展成為極端的自私自利;發展到唯我獨尊的驕橫和霸道;發展到了“寧可我負人,不可人負我”的個性變態。

假如我們肯於把自己欣賞的目光從那些近似海市蜃樓般的“星係"中收回來,看看你身邊這些你從來不曾欣賞過的人,你會發現,他們雖不如明星、大款那般被傳媒"炒"得火爆,但他們卻仍舊認認真真地生活著,努力地工作著,真誠地與人打著交道。他們在與人交往中所表現的同情、關切、微笑和互相幫助都是樸實而真切的。這些人就生活在你的四周,他們是你的親人、朋友、同事和鄰居,他們在你失敗受挫時安慰你、幫助你;在你成功興奮時會鼓勵你、讚美你;下雨時,他們會拉你同在一個屋簷下躲雨;刮風了,他們會為你披上一件禦寒的風衣。這些人才是你真正應該欣賞的人。

或許他們身上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缺點和不足,他們煩惱時也會喊一喊、罵一罵,他們在背後也要議論別人的長處和缺陷,他們也喝酒、抽煙、打麻將,也有七情六欲。社會有多複雜,他們就有多複雜。但這些"惡習"誰能保證自己身上就沒有呢?真正懂得交際藝術的人,是知道怎樣用欣賞的目光把一堆粗樹根變成藝術品,明白善意的批評也許會使惡魔變成漂亮的天使。

任何時候,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你周圍的人,你便會更坦然地麵對一切了。人性的弱點就是想占有,想占有自己喜愛的一切東西。但人又是有思維的,這種思維隨時都在變,沒有一種情感是永恒不變的。所以,不要奢望你能擁有很多,用一種平常心態去欣賞一個人,就像欣賞一幅畫一樣,你會很快樂,也會很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