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智慧叫自省

自省是心靈深處的檢討,是一次思想的調整。自省首先是自我解剖,即用鋒利的手術刀解剖自己,這樣才會對自己有一個徹底的、深刻的認識,才能在生活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

但是在現實中,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經常性的自我反省,就更不用說時時反省了,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喜歡抱著這樣的一種心理:

——我先動手打他,是因為他惹我生氣了。(不肯承認自己脾氣不好的缺點。)

——這個計劃是絕對完美的,在老總那裏沒有通過,是他偏心眼。(不肯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不足。)

——我遲到了,是因為我家離單位太遠。(不肯承認自己貪睡,晚起。)

其實,當你感到整個世界都在辜負你的時候,當你感到不快樂的時候,當你感到世界都錯了的時候,你不妨先問一問自己是否是對的。如果整個世界都在辜負你,那麽錯的肯定是你,而不是這個世界。你要想改變這個局麵,唯一的辦法是改變自己。當你以一種正確的態度去對待這個世界時,世界也會以一種正確的態度對待你。

一隻小狗老是埋怨有人踩它的尾巴,卻從來沒有反省過自己睡的位置不對:它總喜歡睡在過道上。平庸的人總是喜歡尋找外界不是的種種理由,卻不願意審視自己的不是。他們看得見別人臉上的灰塵,卻看不見自己鼻子上的汙點。但強者們卻總是在調整自己、提高自己,努力地將自己打造成一個與外界和諧的人,他們更加注重自我反省與調整,深知隻要自己對了,世界就對了。"現代戲劇之父"易卜生曾經告誡他人:你的最大責任就是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說的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人是否善於自我反省,對於一個人成就非常重要。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在談到自己的成功的秘訣時,也不止一次地強調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他說:"自我管理是一種靜態管理。人生不同的階段中,要經常反思自問,我有什麽心願?我有宏偉的夢想,但我懂不懂什麽是有節製的熱情?我有與命運拚搏的決心,但我有沒有麵對恐懼的勇敢?我有信心、有機會、但有沒有智慧?我自信能力過人,但有沒有麵對順境、逆境都可以恰如其分行事的心力?"

每個人,不管是天賦異稟還是資質平平,不管是出身高貴還是出身貧賤,都應該學會自我解剖與反省。

在儒家的主張中,自省的內容是十分豐富、又是十分具體的,大致有如下一些方麵:仁、義、禮、智、信、忠、恕、善和學識。如果對其進行概括,可以分為德性和學識兩方麵。在辨察自己是否有違背德性和學識的言行時,應以"聖賢所言"為依據和標準。

曾子認為,自省的主要內容是"忠"、"信"、"習"(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孟子認為,"君子"不同於一般人的地方,就在於居心不同。"君子"居心在仁,居心在禮。他說,假定這裏有個人,他對我橫蠻無理,那"君子"一定會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不然,他怎麽會有這種態度呢?反躬自問以後,我不存在非禮非仁的言行,那人仍然如此橫蠻無理,"君子"一定又反躬自問:難道是我不忠?反躬自問以後,我也實在是忠心耿耿,那人仍然橫蠻無理,"君子"就會說:這個人不過是一個狂人罷了,既然這樣,那同禽獸有什麽區別呢?對於禽獸又該責備什麽呢?於是,我仍然不必為此動氣。在這裏,孟子認為,反省的內容應是“仁”和“禮”。

孟子還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他認為,反躬自問,自己是忠誠的,便引以為最大的快樂。不懈地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做去,達到仁德的途徑沒有比這更近便的了。可見,孟子認為反省的內容還應有"忠"和“恕"。

而荀子則曰:"見善,修然必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蓄然必以自惡也。"荀子則認為,自省、修身應以善為主。

由於時代的變遷,作為今人,我們在自省的內容上或許與古人稍有不同。但不管怎樣,善於自省、勇於自省的精神與習慣是一樣的。“吾日三省吾身。”古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今人呢?

吃一塹,長一智

"吃一塹,長一智。”出自明代王陽明《與薛尚謙書》:"經一蹶者長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為後日之得。"意為:吃一次虧,長一分智慧。指受了挫敗,記取教訓,以後就變得聰明起來。

有人認為"吃一塹"與"長一智"之間存在必然性,其實未必。不是說吃一塹就一定能長一智,而是吃一塹有可能長一智。這種可能性要轉變為必然性,就要有一個條件,那就是要從失誤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這樣才能長智。如果錯後不思量,那麽同樣的錯誤還會不斷重複出現。

從前,有個農夫牽了一隻山羊,騎著一頭驢進城去趕集。有三個騙子知道了,想去騙他。

第一個騙子趁農夫騎在驢背上打瞌睡之際,把山羊脖子上的鈴鐺解下來係在驢尾巴上,把山羊牽走了。

不久,農夫偶一回頭,發現山羊不見了,忙著尋找。這時第二個騙子走過來,熱心地問他找什麽。

農夫說山羊被人偷走了,問他看見沒有。騙子隨便一指,說看見一個人牽著一隻山羊從林子中剛走過去,準是那個人,快去追吧!

農夫急著去追山羊,把驢子交給這位"好心人"看管。等他兩手空空地回來時,驢子與“好心人”自然都沒了蹤影。

農夫傷心極了,一邊走一邊哭。當他來到一個水池邊時,卻發現一個人也坐在水池邊,哭得比他還傷心。農夫挺奇怪:還有比我更倒黴的人嗎?就問那個人哭什麽,那人告訴農夫,他帶著兩袋金幣去城裏買東西,在水邊歇歇腳、洗把臉,卻不小心把袋子掉水裏了。農夫說,那你趕快下去撈呀!那人說自己不會遊泳,如果農夫給他撈上來,願意送給他20個金幣。

農夫一聽喜出望外,心想:這下子可好了,羊和驢子雖然丟了,可將到手20個金幣,損失全補回來還有富裕啊!他連忙脫光衣服跳下水撈起來。當他空著手從水裏爬上來時,幹糧也不見了,僅剩下的一點錢還在衣服口袋裏裝著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農夫沒出事時麻痹大意,出現意外後驚惶失措而造成損失,造成損失後又急於彌補因此又釀成大錯,三個騙子正是抓住人的性格弱點,輕而易舉地全部得手。

事實上,我們看到很多人一直如農夫般原地“摔倒”,而且很多時候是以同一種方式。這種人並非傻子、弱智,而是太過固執和自信。在他們的眼裏,從來就不認為自己之所以"摔倒"是因為這裏麵出了什麽問題:要麽這條"路"本身就走不通,要麽就是自己走的技術、姿勢不正確!而是覺得沒有什麽過不了的"坎",還是照樣的堅持原來的走法,而這又怎麽不讓他摔得鼻青臉腫呢?

要吃一塹,長一智,就必須在吃一塹之後,好好的進行一番的反思,並且在反思中,認真的吸取經驗教訓,絕不能再重蹈覆轍。事實也正如此,隻有在認真吸取教訓後才能夠保證今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不再以同樣的方式"摔倒"。特別是對於那些在迷途中深陷的人來說,更應該好好的反省:自己為何老是在原地"摔倒"而無法走出迷途呢?

當然,我們也不必因為吃了一塹之後,就喪失了繼續前行的勇氣,從此坐以待斃。隻要你敢於麵對失敗,敢於從失敗中去反思,去尋找教訓,並且修正自己的思想,豐富自己的經驗,我們又何愁無法走出生命的低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