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注重表達,搞清楚說話對象 和家人說話

家人和自己有血緣之親,彼此熟知、關係親密,但是,家庭成員之間太過隨心所欲,也會言語失當,也會使自己在原本和睦的家庭關係中處於尷尬的境地。而且在家裏學會說話,到外麵說話才能更得體,在家裏的關係中如魚得水,到了外麵的世界才能遊刃有餘。

中國是傳統的禮儀之邦,和家人相處,和家人說話,應該把傳統的尊卑長幼之序,作為貫徹始終的前提和恪守不變的原則。

首先,父母(和長輩)在家庭中居上位,是自己必須禮敬的。雖然過去講“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在今天看來未必完全正確,但父母生養我們,尊敬他們、孝順他們,都是我們後輩的職分所在。和父母說話,應集中表現在一個“禮敬”上麵,而且是發自肺腑,表現在言語之間。必須承認,由於時代的不同,自己和父母之間,對某些問題的觀念和看法肯定會有所不同,對此,作為子女,即便明知自己的主張是對的,父母的主張錯誤,也沒必要與其爭辯。最好的辦法是巧妙轉移話題,或者表麵上順從父母的主張,待適當時機再說服父母。

其次,夫妻之間是彼此關係最為親密的人,必須相互扶持。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會因為知己朋友而忘記對方,也有可能因為父母或子女而忽視對方。但夫妻雙方,自從結合的那一天開始,就注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以割舍。即便從利益角度考慮,夫妻之間也是應該利益共同、進退相隨。特別是在危難關頭,更要相互依賴、相互扶持。夫妻之間說話,可以不拘於形式,但必須遵循一條原則:身為男人,給自己的女人最細心的嗬護;身為女人,給自己的男人最體貼的關懷。

再次,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希望所在。無論從家庭的角度還是社會的角度,父母都要對自己的子女滿懷關愛之情。每個孩子都是在不斷成長的,不同時期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性格特點,父母教育孩子,除了遵照孩子的特點之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是可以貫徹始終的良好方法。即使孩子不斷犯錯、屢教不改,父母也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包容心,做到不拋棄、不放棄。